电视辩论与两线制

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与马华公会总会长蔡细历,日前针对两线制还是两种族制进行历史性的电视辩论。2月18日星期六的辩论,按我估计,至少百万人一睹两位领袖的风采,成为公共集体记忆的重要章节。我敢说,2月19日星期日的家庭聚会和2月20日星期一上班族的午餐话题,都离不开这场辩论。

玩味的是,电视辩论与两线制息息相关,更多的电视辩论将促进朝野的良性竞争。

代议民主政治的本质是承认社会有多元意见,没有人全对、没有人全错,因此要相互制衡、相互妥协、相互检验。当然民主制度也承认,社会总得有人掌舵,选举总是要有赢家,但是不应该是赢者全拿(winners take all)。因此,很多时候,民主社会往往是个55%对45%的社会,了不起赢家赢六成,输家拿四成,下次再来。一个55%对45%的社会,就需要承认多数有权力、少数有权利。

过去,靠“绑桩”固票的乡区政治模式当中,支持率是黑白分明的,政党效忠度高、中间选民人数非常少。相反地,以城市为基础的成熟民主制度,很多时候是中间选民大过朝野的忠诚支持者,尤其是有着大量中产阶级、教育水平高、资讯流通高的社会。

电视辩论的核心价值是承认民主社会没有全赢的原则,是靠以理服人而非“绑桩”赢取支持,这是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中间选民大于忠诚支持者,政党和政治工作者需要通过电视辩论申论政策、相互检验、对话,来说服尚未决定立场的游离选票。

假设我们有频密的电视辩论,首相对替代首相、财长对替代财长,教育部长对影子教育部长,以此类推,朝野都必须在这样的系列辩论中,提出全面的政策、摆出执政团队。朝野的竞争不再是首相纳吉抄袭摈州政府派钱的作法,而是共同对关乎人民生活的未来提出愿景;至于在野党,也必须推出能服众的影子班底。

马来西亚上一个最重要的电视辩论,是2008年7月15日安华 与当时的新闻部长沙比里的辩论。那是安华于1998年9月2日被革职以来,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在广大的电视观众前出现。次日,7月16日,安华的车队遭到10余辆警车埋伏,遭持机关枪的蒙面警察逮捕,被拘留在条件恶劣的扣留室,并被指使脱光身子拍摄和度量下体。

马来西亚是否会有更多的电视辩论,关键在于执政党是否诚心接受在民主两线制当中,尊重在野党的相互制衡对整体国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制度上公平竞争,并且准备在败选以后,尊重民意下台。

3月份《火箭报》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Ending low pay

The Malaysian economy is at a crossroads. Indeed, Malaysia as a nation is at a crossroads.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Malaysian economy is the presence of a hug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