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辩论时代到来,纳吉迎战已是理所当然

报导:司徒瑞琼
摄影:杨瑞荣

“王者之辩”在大马成全民热话,观众被这场旗鼓相当的朝野政治交锋激励,已发出要更多政治辩论的呼声。

据悉,当天透过马来频道Awani观看翻译直播观众比AEC还多,包括重播至少150万人收看,显示双王辩瞩目程度。升旗山国会议员刘镇东认为,紧接着首相纳吉将受到冲击,在蔡细历开了这扇门后,无可避免被催促与反对党领袖安华来一场真正“王者之辩”。

“阿Jib哥VS阿华哥”是万众期待。可是,前民政党智库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主任许文思就说,不要神话双王辩。因为是场辩论虽是好的开始,却各有盘算,未达到政治辩论应有的高度,离政治民主化路还遥远。

然而,电视直播冲击力之大,已迅速将大马推进“电视时代”,打破现有政治玩法。刘镇东强调,只要首相点头应战,势必打破现有政治格局,让政治辩论推及全国、成为常态,朝野也进入在政策上辩论争锋时代。

(刘)刘镇东:州政府智库槟城研究院执行长(即将卸任,由胡永泰教授接任)、升旗山国会议员。
(许)许文思:前民政党智库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主任
(问)记者

直播冲击力超出想像

双雄对决后,政治辩论是全民热议。无论刘镇东还是许文思都异口同声说,一切归功于电视直播。直播冲击力大,超出许多人想像,马华“拖车姐”就是忽略电视前150万观众的观感,才种下被网民“恶搞”的恶果。

寰宇2005年3月开始《就事论事》。以电视评论成名的刘镇东透露,阿都拉时代的“行规”轻松简单,就是只要不骂首相就行。第二电视台、马来电视台和8TV等继续跟进,悄悄开启了“电视论政”时代。

刘镇东自诩是“电视产物”,他说当时格局很好玩,寰宇和第二电视的直播已做到有现场叩应(CALL IN),很刺激。高峰期每周都有一场电视录影。

“所以,下一场辩论要达到这种热度,一定要有直播。我们是滞后20年了,美国第一场影响选举的电视辩论始于1960年,是当年43岁的肯尼迪对经验丰富的尼克逊。”

当天,收听广播的人,认为尼技高一筹。可是,收看电视的群众,看见肯尼迪朝气蓬勃、魅力从容,最后是肯尼迪胜出,留下传奇。

中间选民增

他说,大马社会已够中产,社会愈见城市化。城市化结果是中间选民增加,不再效忠任何党派或屈服糖果,成为“政策选民”。人民做好准备通过电视辩论,检验与审视政治人物的政见言行。只要纳吉接受,政治辩论就能推广全国,改变现有格局。

许文思也认同,社会发展已从电台走到电视,冲击力量大。现场直播是让观众看到,事后也补救不了。引起共鸣的课题话语,更是立竿见影。很多时候会影响人们对领袖的看法,非常重要。

“这样的格局也有缺点,就是不善辞令领袖就吃亏,甚至可能出现表演型政治明星,说是天花乱坠,表里不一。可是,这已是无可逆转的风潮,开放媒体已是大势所趋。”

输赢不在内容蔡林各自宣传

问:怎样看待这场辩论,蔡林俩人表现如何?
刘:这次给大家经历电视时代的不一样。电视辩论具平时单向沟通时没有的挑战。它属于双向互动,考量个人风采与讲话内容,包括盘算。蔡细历以党内盘算为主,要显出他的勇敢、能把马华带出困境,他在党是翻盘了,他才是街头战士。

林冠英事前已懂辩题不对、没主场优势,是偏向虎山行。图的是没过滤的直播,表达政见。他考量到不只和华人讲话,也包括非华人。所以仪态风度很重要,不能太凶。他要表现自己治国一面,是从容的,个别有不同考量。

许:俩人不在意辩论输赢,双方算盘打了又打。如镇东说,不是对现场观众,是利用现场转播平台。首长讲的槟城人听来已疲劳麻木,但槟城外就感到新鲜有冲击,这才是民联得到的红利。

马华的盘算是用这平台揭穿林冠英宣传策略,强调行动党与伊党关系。双方输赢不在辩论内容,是在各自讯息是否达到宣传目的。

蔡总台风一流、淡定有大将之风,被以历代总会长都有丑闻相攻都处变不惊,直接切割。林冠英不够镇定,明显逃避问题。可是辩论过程他反客为主。题目对马华不利,蔡总忙着捍卫自己,反守为攻时间慢,论点虽打不出来,但有力度。他令马华军心大振。当然,不一定会幻化成选票。

直播不只是被现场观众考验

问:这场电视辩论的火热超出预想,“拖车姐”效应是一发不可收拾。怎样解释这现象?
刘:我们其实已来到一个分水岭,这些人不懂电视冲击有多大,没想到直播有百万人收看。上电视往往是各取所需,只要没讲错话,大家都有曝光率。很多时候观众不会一面倒,社会愈进步、成熟,中间选民就多过个别“死硬派”。

拖车姐仍活在党选大过大选时代,没想过党选赢了,大选却可能输掉整个政权。不曾失去,所以他们不了解直播上不只被现场观众考验,还有场外百万人。马华人就是没想过,才会这样疯狂。

电视辩论是要说服中间选民、以理服人。这时代需要更全面政治人物,乡村政治与城市政治是有差别的。

许:过去国阵一直打服务牌,议员讲话不重要,给拨款就好。可是时代改变了,现在上台讲还不够,还要上电视。但有些话要节制,不能讲。这是一种进步。要知道,政治不只是服务,当然也非只讲不做,要往多方面看。

其实,之前安华与新闻部长沙比里的辩论,已有人骂为何要给安华平台,对全国人讲话。控制媒体是当权者便利,但他们不了解开放之风已不可逆转。

透过政治辩论达到沟通

问:政治辩论在推动民主政治上,重要性在哪?
刘:政治辩论是民主社会不可或缺一环。成熟民主制度不靠乡村基层动员,是靠媒体、论政和政策赢取选票。现在是转型的阵痛,马华、国大党和巫统都是乡村政党,靠绑椿和乡村福利动员。

城市愈大,能做的个别关照有限。只有靠政策辩论和完整体制,才能从小格局到制度改革,确保大家受关照。

旧结构里政府控制新闻、派甜头,没挑战所以没想政策。如果有辩论谈就不同,一切有交锋,就促成改变。来届大选每6个人就有一个新选民,200万首投族是关键。年轻选民多是政策选民。需要辩论,不靠效忠与利益。

许:电视辩论有一个经典,是1980年里根总统和卡特辩论。他由头到尾没说要你投票给我,只说你生活比4年前好吗,一直抛问题。没有雄辩滔滔,所以被喻为“伟大的沟通者”。他像父亲对孩子说话,轻易打动人心。最后,观众自觉要改变。这就是民主。

辩论可激昂、可轻声细语,最后它只是载体,重点是沟通,目的是争取支持。

辩论应针对民生议题

问:有人说这场辩论没达到一个高度,怎样的形式较好?
许:是,不要神话这场双王辩,辩题很重要,应往更实际民生与经济问题探讨。我不喜欢这辩题,要推广论政风气,就不要谈太抽像东西。要针对当前一些影响民生议题,如公积金问题。这影响会员利益,不是政府宣布我们就接受。丢出来谈,更多人才明白来龙去脉。

很多人混淆辩论与论政节目。辩论是很公式,有模式规格得遵守。不是普通人可参与辩论,应是要参选国会议员、还是部长或其他官位。论坛式则是训练,要捉紧概念。

刘:外国把电视和政治结合,因为报纸和电视是现代城市社会拿来理解政治的媒介,增进理解政治的一部份。

好的民主制度题目,首相级别要辩国内经济、治安和国际关系这几环。有电视辩论,民众会开始思考。有辩论是在逼反对党有政策。

民主社会最后竞争场是在经济生活,如能辩经济生活就是我的理想社会,一切回归政策,完成政治民主化。政府政策最后环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和孩子未来。

以后可在教育、财经政策上,有民联与国阵辩论。假如6月选举,每个月有一场政策辩论最好,那可把整个文化改变。比较理想应像美国,由报馆编辑、主要社会领袖提问。一小组5到10人就好,具代表性和公信力。

纳吉若接受挑战
可开创辩论之风

问:如何将政治辩论文化推及全国?
刘:关键在于纳吉与安华辩论,他接受格局就不同了,可以跳跃到民主化。纳吉很难逃避,毕竟蔡细历开了个门。现在纳吉的打法,只顾打个人形像。如果他不接受辩论,会很难看。

其实,政策辩论是向上提升,让两大阵营都愈来愈强,对国家而言是好事。政策竞争,把国家带去好方向。

许:个人没兴趣再看林、蔡辩。反之想看纳吉和安华。这风气,左看右看,还是行动党比较有本钱开创辩论之风。他们辩才多,槟与雪州可考虑,从党内选候选人也好或者选乡委,首开辩论风气。

我不认为非民联政党有推动力做。民联尤其行动党比较能接受这样的意见想法。不是从上而下,是从基层上去。这是一个契机。

有一点要讲清楚,即使纳吉与安华辩,大马不是总统直选制,所以有冲击但不会像台湾与美国直接影响选情。但这值得鼓励。其实,纳吉个人声誉是超过巫统。英、巫语俱佳,也有大将之风,讲政策他未必输给安华。

在大马逃不了谈种族和宗教,政治开放化是一场长远斗争。双方都要争取机会告诉选民,能保障有更好未来,才是致胜关键点。

《光明日报》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