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竞争场域

看来即将来临的第十三届大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朝野相对势均力敌的格局,也是最有可能出现政党轮替的一次。因为可能换政府,政策竞争变得格外重要。

我认为大选比较可能会在最高元首华诞(6月2日)和斋戒月开始(7月21日)之间的日期举行。

5月解散国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很多人说学校假期(5月26日至6月10日)是首相考量的重点,我认为学校假期不曾是考虑的因素。1995年大选甚至连周末也不是,而是落在平日的星期二。宗教和文化节庆却是重要的因素。

5月不举行大选因为上旬上议院还在开会(新法案需要两院通过,再经元首御准才能生效),更因为5月30日和31日沙巴卡达山人、6月1月和2日砂拉越伊班人分别庆祝丰收节。国阵担忧在城市居住的选民会趁假日回到长屋和村庄度假,带回新的资讯和想法而影响选情。

9月选举的可能性不能完全被排除,但这要看纳吉是否准备不顾争议的情况下,在穆斯林朝圣期间举行选举。马来西亚每年有近三万人赴麦加朝圣,9月下旬开始出发朝圣。

第十三届大选主要的政策竞争场域有三个:民主化、经济资源的分配和族群政治。

民主化包括选举、司法、国会、反贪、尊重人权等制度的改革。民联在民主化的议程方面占据道德制高点,只要老店国阵不愿意全面改革,期待马来西亚朝向自由、民主、开放的选民将投选国阵以外的政党。

族群政治,特别是涉及马来人身份认同、伊斯兰和君主的讨论,是巫统保住政权最后的命根子。巫统在这个场域占优势,但我们国家的整体利益则被绑架。

如果国阵可以针对老旧迂腐的制度作出全面改革,而巫统又可以摆脱种族主义游戏,马来西亚政治就和其他民主国家无异,最后真正的竞争场域就在经济政策。

其他的民主国家在竞选时谈得最多的议题是税制。而政府之所以存在,其实就像共管公寓集资雇用警卫的道理一样,是通过聚集个人的资源,集结完成私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经济政策的最根本的问题有三。第一,6成的国人每月家庭收入不超过3千令吉,而且家庭债务高筑、消费能力随着债务高筑而降低;第二、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危机不断、失业率高企,马来西亚过去靠出口为主的经济政策受到冲击;第三,我国经济处在低收入、低技术、低生产力的恶性循环,一直走不出困局。

来届大选的造王者,是2百万名首投族。当中大部分是无党派效忠、年轻的中间选民,特别是年轻的城市马来选民。说服他们支持政党轮替,是民联迈向执政的“最后一里”工程。

本文刊登在2012年5月号 《火箭报》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