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迷思

马来西亚的经济出路并不只是需要更多的投资或外资,还包括不需要投入破坏环境、不以永续经营为目的的项目。重复做过去三、四十年年的旧方,只会是死路一条。在全球经济百年最大变局之一的当下,我们的经济需要的是质的跳跃。

两个星期前,民主行动党巴吉里国会议员余德华和我,在柔佛边佳兰社区的沈茂山、蔡平先等数人带领下,实地了解闹得沸沸扬扬,势将边佳兰灭村迁坟的石化提炼计划。

我们参观了既有的民宅,让我实际理解半城乡地区华裔靠务农的小商的作业模式。在柔佛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外籍廉价劳工支援下,有些小商过着小康的生活。

走访受影响的义山,我惊讶联邦政府和柔佛州政府从哪里找来的政治胆子,认为他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说服居民搬迁3000座坟墓。他们对过去三十年来迁坟的历史难道没有一点理解吗?

还是政府长官互相以“投资的必要性”说服彼此,从上到下认为无论什么性质的投资,只要有投资,数字越大就越好。

莱纳斯和边佳兰,还有砂拉越的水坝、发电或沙巴的石化等工业,在投资数字上可观,但政府给予的税务减免也很可观,对于环境的破坏更是严重。

本周首相纳吉为原命名为吉隆坡国际金融区的敦拉萨交易区举行揭幕,揭开另一组办公大楼的建设计划。同样也是税务减免,靠的是办公地产的建设。

早在2003年当阿都拉担任代首相时,就提出马来西亚有一流的硬体、三流的软体的说法。十年下来,靠地产硬体、靠天然资源、靠破坏环境,仍是投资的主轴。

2010年首相纳吉公布的《新经济模式》提出经济未来的方向,必须是高收入、包容(解决贫富鸿沟)和永续发展。当时草拟报告书的经济学家特别声明,三个目标不是个别独立存在,而是必须相互支撑。也就是说,每一项对经济的投入,都必须考虑到是否提高国人整体的收入,但不能扩大贫富鸿沟,也不能对未来的环境带来破坏。

《新经济模式》早已遭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我称之为“新马哈迪主义”的所谓“经济转型计划”。经济转型计划谈的是更多的投资计划,越大越好,根本就是马哈迪的药方。

问题是,我们的经济不是没有资金,否则马来西亚不会成为主要的非法资金输出国。

经济成长可以来自三种生产因素: 投入更多资金,也可以来自投入更多劳动力,但更重要的是投入更多的创意、发明、技术提升、品牌等无形但必要的质的提升。

马来西亚的经济出路不需要边佳兰、不需要莱纳斯,也不需要敦拉萨交易区。我们需要的是质的向上提升。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