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改革需要全民参与

《东方日报》,2005年5月27日

收录在《小市民的政治经济学》第四辑〈制度改革〉 (第192-196页)

 

提升大马皇家警察运作与管理皇家委员会报告书,于上周5月16日公布至今,政治风向球有些变化。

本来热烘烘的全方位改革建议,变成专注在警察设备、房屋、人力和训练问题打转,以及关注拥有3400万元资产警官的个案,忽视报告书提出的制度性改革议程。推动警务改革的再走下去,最需要的是民意参与和压力。

本栏上周一文《警务报告书的政治导读》(2005/5/20)提到,“政府对报告书的正式立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相阿都拉个人的政治选择。从各种迹象看来,阿都拉政府最终全面采纳皇家委员会合共125项建议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笔者当时引述的“证据”,包括《星报》和《新海峡时报》于5月18日,借用“马来西亚人的民意”为名,认为报告书建议应尽速全面落实。我说,“上述媒体除了反映民意,也经常反映‘上意’,这次应该也不例外。”

没料到,《新海峡时报》5月19日的社论竟然是这样写的,“期望(政府)全面接受所有125项建议,或者期望快速实行,是不切实际的”。

过去,每当反对党或非政府组织提出贪污或警察暴力的个案时,当局最惯用的答复是:“拿出证据来。”皇家委员会报告书最大的贡献,赋于这些众所周知的问题“皇家的关注”。

意外的是,《新海峡时报》竟说,“尽管不单只皇家委员会,还有全体马来西亚人,都在听到高阶警官贪污的故事而感到不安,在证据确实以前,将这些指控当作是真象,是不智的。”似乎我们又走回老路了。

对于委员会要警方消除“免除刑罚的文化”(culture of impunity),以及成立独立警察投诉委员会等等制度性改革建议,《新海峡时报》社论的看法是,“至少”报告书的每一条贪污指控,都应该受到调查,包括拥有3400万元资产警官的个案。

说实在的,皇家委员会提及的各项贪污个案,如果获得调查和惩治,当然也是好事一桩。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报告书主要的目的不是这些个案本身,而是如何在制度上防范贪污,以避免未来更多的贪污个案。

报告书的十大防范贪污建议包括:一、将反贪污作为警队的三大优先改革项目,其他两项为全面向罪案宣战和尊重人权;二、实行主动出击的反贪策略;三、鼓励诚信文化的教育课程;四、恢复警察纪律局的反贪机制;五、设立稽查单位;六、实行定期调职和任期限制;七、修改相关法律和规章;八、和其他执法单位采取联合行动,尤其针对有组织犯罪;九、改进和积极实行资产呈报要求;十、改革征收罚款方式。

可惜的是,过去一周对报告书的讨论,就按照《新海峡时报》的剧本,专注在警察设备、房屋、人力和训练问题,以及反贪污局对个别个案的调查。其中,副首相纳吉宣布内阁决定优先处理警员配备与房屋问题。

看来为了照顾警方的感受,《新海峡时报》(22/5/2005)总编辑卡里姆拉(Kalimullah Hassan)更大谈数十年来在执勤时牺牲的警察人员。他的副手Brendan Pereira则说到,“上台18个月,首相和其他政府高层理解到的政治现实是,改变和改革只有从首席执行员至最低层的清洁工人都接受才行。”

我们都清楚,任何改革必将影响既得利益者。 报告书说得好“反贪污要成功需靠很多因素。首先,政府必须显现强力和不妥协的政治意愿,而社会各个领域必须承诺在他们日常生活当中拒绝所有形式的贪污。”

任何改革都需要政治领袖的政治勇气和意愿。“金饭碗”受影响的既得利益者是不会接受改革的。他们不但不会接受改革,而且由于担心改革最终会导致他们成为阶下囚,可能会组织各种力量反扑。

值得一提的是,要反扑的既得利益者不只在警察部队,因为贪污的问题不限于是警察而已。报告书清楚说到,“反贪污的行动不能只是针对警察而已。。。政府应该通过本报告书提供的机会,向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采取全面和有效的反贪污战争。”

我到目前为止,仍然相信全面的警务改革,对首相阿都拉的民意和历史地位,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因此仍然相信,他将会推行报告书的建议。

但是,政治精英很多时候是受民意左右的动物。皇家委员会在这方面“心水很清”,“香港1970年代成功反贪,主要民众向殖民地政府施与强大压力,要求中止已经影响治安状况的警察制度性贪污。”

唯有民间积极参与讨论报告书,并且不断争取当局实行所有125项建议,否则要等到“从首席执行员到清洁工人”都接受改革时,马来西亚的治安状况可能已经恶劣到无法想象的程度。

让我在这里说个故事。笔者在报告书公开发布当天,代表国会议员索取报告书,发现原来国会议员必须等到6月20日下季会议召开时,方可收到报告书。若现在要阅读,就得和其他人一样付出百元购买报告。我为此和委员会副秘书在电话争执。我说任何认真问政的国会议员都需要立即阅读报告,何必等到6月下旬。她则答道,政府为了这个委员会投下很多经费,现在发售报告书,“回收一些成本”。听后既生气又好笑。

要全民参与,报告书首先就得全面发布。作为公共文件,本来就应该人人都可轻易获得,最好的办法是全部以pdf文件档上网,既不费印刷成本,又能广为流传。

 

<东新闻>

true

“True Blue Change: Malaysians want Govt to enforce measure to improve police force”, New Straits Tmes, 18/5/2005.

2005年5月18日,《新海峡时报》封面头条以“真正的蓝色改革:马来西亚人民要求政府执行该审警务的措施”为大标。

 

in the line

“In the Line of Duty”, New Straits Times, 22/5/2005.

原本受万众期待的全方位制度性警务改革建议,后来政治风球开始渐渐转向,仅提到优先处理警察人力资源、设备与福利、贪污等个案。同时反映“民意”和“上意”的《新海峡时报》社论在短短一周内变调就是其中一例。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