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想象
- 2 December 2013
- Uncategorized
制度是活的,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完全不能调整的。此时此刻的马来西亚,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现有制度的优缺点和局限,对照新的形势与现实格局,在提出新的制度想象。
印尼自1998年民主化以来,我认为最了不起的人物,是临危在苏哈多退位后上台的哈比比总统。尽管只在位很短暂的时间,但是他解决的长期困扰印尼国际想象的东帝汶问题,也在政府制度上推动地方分权,把地方的治权通过民主选举下放到地方去。对于中央集权程度非常高的印尼,那无疑是一场制度革命。印尼过去15年民主路上跌跌撞撞,但最大的成就可能就是地方分权。
马来西亚因为没有换过联邦政府,在制度与政策都在原地踏步,没有新的、全面改革的思维。在505大选前,民联对制度的论述,主要环绕在廉洁的领袖取代贪污的国阵领袖。在重新思考现有制度的讨论上着墨不多。
505大选以后,我们的使命还要扩大到想象符合新的马来西亚的制度改革,并且带领国人理解现有制度的不足与重新想象的必要。
马来西亚的两级半政治体制(联邦政府、州政府与由州政府委任的地方政府),有着许多需要我们大胆地重新想象,也要细腻的重新规划。
1, 沙、砂需要更大的自主权,但也需要更多的民主监督。在讨论沙、砂权限时,国阵跳不出为沙、砂提供更多的资源,民联归还沙砂石油税的承诺,某个程度上也是为两州提供更多资源的框架上讨论。然而,资源论无法回营“假如资源都给了贪腐的沙、砂领袖,就如现在的两州首席部长,对老百姓丝毫没有帮助”。另外,沙、砂两州的公民,对于联邦的不满,不只局限于资源而已。资源以外,还有地方的身份认同、文化价值、对于教育的想象等。
因此,对于沙、砂两州,新的想象应该要回到《马来西亚公约》的基础,把两州视为与整个马来半岛对等的单位,而非13州的其中一州。在这样的基础上,给予沙、砂各种自主权,包括交通和海运权、工业发展、以及回到马来西亚成立初期在教育的自主权。但是,地方自主权也必须建立在民主化的基础上,确保民选的在地领袖不会以新增权力与资源自肥。
沙、砂人民的疏离感之深刻,是以半岛本位为中心的政治领袖不一定能够理解的。然而,但如果什么都不做,未来仍会是个计时炸弹。
2,吉隆坡的位置。在民联对于吉隆坡的讨论,主要还是停留在“地方政府民选”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忽视两个重要的问题:a) 吉隆坡人民没有选举州议会的权利,与其他州属的选民相比,被剥夺了其中一层的民主权利; b) 吉隆坡市政府的预算、权责都比半岛所有的州政府来得大。例如,雪州2014年的预算案只有18亿零吉,吉隆坡市政府在10年前的预算就已超过20余亿令吉。吉隆坡市政府连市议员都没有,只有咨询委员。
对于吉隆坡的位置,我们应该超越“地方政府民选”的窠臼,直接提出吉隆坡州政府的新想象,再从“吉隆坡州政府”的讨论中,刻画出吉隆坡在新的马来西亚的各种可能。
3,联邦、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三角关系也需要超越“民联赢得联邦、一切就能解决”的论述;而“地方政府民选”也不是解决我们城市问题的万灵丹。
马来西亚从独立以来的编制都相当倾向中央集权,特别是独立的背景是与马共开战的“紧急状态”,而马来西亚成立时的背景是与印尼的武装对抗。凡有战争,中央集权是相当自然的结果。
然而,在社会相对和平以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关系,又因为大部分的州政府由国阵执政,完全依靠联邦政府的资源与党内中央控制关系,州相对于联邦的权力每况愈下。而在英国时代属于马来联邦的州属,又因为联邦控制公务员体系,进一步无法开展长期的州政府议程。
州政府的权力在马哈迪执政后期国有化水供资产、固体废料处理、废水处理等,更显得失去存在的意义。
但是,吊诡的是,地方政府的权力与资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却大得超乎想象。例如联邦政府2014年的预算是2640亿令吉,与一般在10亿令吉上下的各州预算,是天渊之别。然而,国内有多个市议会的预算,是过亿令吉的。例如在雪州,沙亚兰、八打灵、首邦、安邦、吧生等市议会,槟城的槟岛和北海市议会的年度预算案,都是两亿令吉以上。
这样的三角关系是需要重新想象,重新调整的,否则只有一再重演权责不平衡的问题。如果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实行地方政府民选,州政府大概也不需要存在,因为地方政府将同时掌握民意与影响人民生活的实际权力。
我们需要联邦把更多的权力下放州政府,让州政府成为一个可以影响国人生活的实体。同时,以后的市议会,应该都要民选,但我们也许需要更多比较小、权力也比较小的市议会,却更能反映民意。而原有的交通与城市规划和统筹功能,可能上缴州政府负责。
505大选以后的政治空间,让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这个国家的各种可能,我们要把握这个机会,完全超越巫统/国阵设下的制度框架,为下一代马来西亚的福祉寻找新的想象。
备注:刊登于2013年12月1日《火箭报》
Share this article
Related Articles


- 7 Nov 2023·
Thinking Strategically for Malaysi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 6 Nov 2023·
Bringing Malaysians back to the cities
Join Us
Let’s build the next wave together
To all Malaysians who created the GE14 miracle, keep fighting. We will be back stro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