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雜貨店到大超市(3)-从冯宝君到黛安娜
- 20 July 2014
- Uncategorized
从2014年安顺补选黛安娜在马来青年掀起的旋风回过头来看过去的15年,行动党从最惨淡的岁月一路走来,一步一脚印扩大,建立全新支持群。
华裔方面,从华语圈在低靡中重新获得支持,到2005年后争取英语教育群/城市专业人士的华裔选民,至2013年连半城乡的老年票也争取过来。这些年也见证行动党极力开拓印裔支持群,如今则开拓马来青年支持群。
民主行动党的历史上,1969年是高峰,1978年算是成绩不错,1986年与1990年也有所斩获。1995年、1999年和2004年大选,则是惨淡经营。可以这么说,行动党的前面40年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华裔城市中下层选民。1995年至2004年的惨淡,因为华裔选民的组成发生了质变,国阵赢得中间的华裔选民。1980年代的愤怒小贩小商的小孩成了大学生,进而成了专业人士或者白领工人。他们接受2020年宏愿招牌底下的伪中间、小开放。
我在1999年大选后入党、出任郭素沁的政治助理,尝过低潮时期的冷暖。当时,连华语群的华裔选民都不支持行动党。我当助理时,带过数个包括草根华语群支持者的访问团,拜访吉兰丹与登嘉楼,尝试解除对伊斯兰党的恐惧。那年的马华和民政领袖意气风发,他们认为,民主行动党已经完全消失。
我也见证郭素沁尝试争取英文教育群的华裔选民,但事倍功半,2004年大选许多中产华裔选民都把票投给了阿都拉,包括后来才加入行动党的一些华裔。
2005年7月希山举剑是分水岭。记得在2006年3月杪我和冯宝君在八打灵坐在暗色窗户的后方,看着10名35岁以下的华裔青年参与民调意见组(focus group)。10名参与讨论的青年,讨论开始时就有6人表明支持在野党。两个小时的讨论后,另外两人也支持在野党,剩下一名忠诚的国阵支持者和另一名一直都无法搞清楚状况。即是说,支持在野党的华裔青年不少,在同侪之间说服以后,还有新一波的支持,所以必须积极竞选,也要鼓励同侪争取支持。
那两个小时的观察,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在没有多少人相信华裔中产阶级会转向在野党的时期,我成了其中一个最早见证到青年华裔选民转向的人。2006年5月20日砂拉越州选,民主行动党从一席增至6席,成了2008年308的预警。
冯宝君当时是其中一名积极接触非传统华裔青年群的行动党领袖(好些后来加入的专业人士出席过她与陆兆福办的烛光西餐餐会)。郭素沁则在开展BERSIH的工作,还有重组沙巴行动党,都付出很多心力。林冠英2004年9月起担任秘书长,也积极争取专业人士、英语教育群的华裔加入行动党。有那么一段时间,每一次见林冠英就是讨论要拉拢谁加入行动党、报告谁愿意加入行动党。
这一回合寻找新的支持群的努力,可以说是从2004年大选起,要到潘俭伟于2007年2月正式加入行动党,才算来到临界点(潘俭伟是从2005年下旬就开始低调参与行动党的活动)。潘俭伟的加入,立即引起轰动,行动党成了非华语圈和华裔专业人士首选政党。潘俭伟本身就吸纳了好些后来参选中选的领袖。
2005年9月拉玛三美教授加入民主行动党,对印裔选民来说是件轰动的事件。直到2007年4月的依约补选,大部分的印裔选民仍然支持国阵,但是短短数月,是年11月25日的兴权会大集会,国阵的印裔支持率全线崩盘,成为促成308的最后一根稻草。兴权会集会爆发如此巨大能量,行动党自拉玛三美入党后不断吸纳印裔精英,让行动党在兴权会集会后成为印裔的首选政党。
BERSIH从2005年7月三党秘密会议商讨如何走出2004年大选的困局,到2007年11月10日的5万人大集会,也是另一端动人的出埃及记。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阿都拉织梦太美带来的巨大失望与失落,加上相对开放的舆论空间,都是催化这些能量的因子。但是,民主行动党也很努力借助外部环境新的条件,超越政治局限,跨越红海。
现任升旗山国会议员再里尔于2010年杪加入行动党;行动党于2011年中旬成立roketkini国文新闻团队,时任《火箭报》总编辑的旺哈米迪推动国语民主学校(SekolahDemokrasi)算是比较有系统接触青年马来人的开始。
从杂货店到超市,2008年以来所谓的行动党“盛世”,并不全然从天而降。当中固然有侥幸的部分(阿都拉因素),但也有行动党的努力:努力在族群政治上走向中间、努力争取印裔选民的支持、努力争取1980年代上一个“盛世”时的华语圈小贩小商们在21世纪的专业人士与白领儿女的支持。
要理解行动党委派黛安娜上阵安顺补选,要从这个脉络一路看下来。
其实在经营精英政治这一块,我们都在摸着石头冒险过河。在政治里,如果我们因为害怕风险而拒绝尝试,有了吕慧怡这个败笔就怯步不前,则没有后来的潘俭伟;有了东姑阿兹的失败案例就宣告放弃,则没有后来的再里尔。今天回头一看,许多“烈火莫熄”时代的大将都已背叛了这个斗争,惟不足以否定这场运动的时代意义。同理,我们在招揽马来同胞入党的努力中当然会面对各种风险,但它终将不会否定我们尝试掀起政治风潮的努力。
Share this article
Related Articles


- 12 May 2023·
A new era of ‘Look East’ would boost both Japan and Malaysia

- 1 May 2023·
Critical Shifts Needed in Malaysia’s Economic Thinking
Join Us
Let’s build the next wave together
To all Malaysians who created the GE14 miracle, keep fighting. We will be back stro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