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迪效应

Mahathir-Vs-Najib

最近一系列的煽动法令提控与槟州志愿巡逻队事件,为什么如此突然?为何政府祭出首相纳吉所承诺要废除的煽动法律来提控政敌?就此,我想提供一个比较少人提出的联想答案:马哈迪。

马来西亚政坛从来不会让人觉得沉闷。在民联三党为雪州大臣职闹翻天,平地一声雷,前首相敦马哈迪宣布“撤回”对首相拿督斯里纳吉的支持,在政坛投下另一枚炸弹。

我们常听说,安华、敦慕沙希淡和东姑拉沙里,都是我国政坛上与首相一职擦肩而过的三名“准首相”。看来,马哈迪最有资格被冠为非正式的“准反对党领袖”。在马来西亚历史上,除了马哈迪本身和已故敦拉萨之外,其他历任首相都因为马哈迪的破坏而被迫下台。

2014年8月18日,马哈迪在一篇题为“批评”的部落客文章中写道:“当东姑(阿都拉曼)作出了一些不受马来人欢迎的决策和行动时,我写信抨击东姑。虽然这导致我被开除党籍,但东姑也最终辞去首相一职。这也许与我的抨击无关,但事实上东姑最后自行引退。”

“同样地,敦阿都拉的下野,也许与(我的)批评有关,或许跟第12届大选的糟糕成绩有关。但最终敦阿都拉也辞职。”

对于马哈迪而言,他期待撤回对纳吉支持之举,能激起当年对东姑和阿都拉的巨大冲击与效应。

纳吉的回应有三:第一完全不回应马哈迪;第二希望可以通过钱权交易巩固党内势力;第三是按照党内鹰派的立场拿在野党人来祭旗,满足鹰派的要求来维稳。

身为首相,纳吉或认为他还可以运用政府基金来维持巫统内部的政治支持。然而他必须了解,政治不仅仅是钱权游戏,人民观感和政权的正当性更为重要,甚至可以成为决定性因素。

话说回来,马哈迪则是在没有动用公权力和金钱的情况下,成功以文章和尖锐言论拉倒东姑和阿都拉。

马哈迪在其部落格文章写道:“我曾被东姑革除党籍、遭阿都拉斥责,甚至受到其他人污蔑。假若因为我的批评,而成为受害者,我只能无奈地接受。”

有人说,马哈迪在担任首相期间精于施政。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眼下的国人,仍然在承担马哈迪当年的决策所导致的苦果。例如马哈迪大力推行的国产车计划,全民在公共交通素质低落下,被逼贷款购买价格高企的国产车代步,也让政府承担每年高涨的不具生产性的汽油津贴。同样的,马哈迪破坏国家民主制度,致使司法崩坏,也让国家停滞不前。

但是,马哈迪任首相可能没有比当反对党领袖来得成功。到今天,马哈迪仍可说是马来西亚最有效的反对力量,单凭其言论和文字,加上一些媒体高层的推波助澜,数名在位的首相就因此被绊倒。

鲜为人知的是,马哈迪曾在1978年巫统党选,通过提名一名挑战者来挑战敦胡先翁主席一职,侵蚀希山慕丁父亲作为第三任首相的正当性,间接导致敦胡先翁在1981年7月退休。

“我没想到他(纳吉)在第13届大选的表现,竟比敦阿都拉更为不堪。”马哈迪这一席话,正在侵蚀纳吉保住相位的正当性,与1978年的手段同出一辙。

马哈迪算是第一次把纳吉和阿都拉的表现作对比,并借此逼使全体巫统党员思前想后,即:数年前,他们按马哈迪的论述大力挞伐伯拉,然而现在的纳吉比后者更为糟糕。

马哈迪何以在此时出击?主要是因为巫统的区部会议正要召开,之后就是全国代表大会。

我再次强调,我们不一定赞成马哈迪的所有言论。

纳吉在废除内安法令方面当记一功,尽管过后以其他相同侵犯人权的法令取代。在这一点上,马哈迪向来抨击“废除内安法令”为政敌的议程。

马哈迪和巫统鹰派要纳吉以高压打击在野党影响力,但是时代已经不同,高压的手段只有让纳吉既无法获得保守派的信任,也失去中间选民和希望马来西亚更为民主的各族国人的支持,最终两头不到岸。

但我们也同意马哈迪一些言论。马哈迪政权下的金钱贪污滥权十分猖獗,却指控伯拉和“四楼男孩”所导致的贪污更为严重。现在,我们同意马哈迪指纳吉政权的贪污滥权更为猖獗,尤其是一马发展公司(1MDB),更是其中最为严重的。

现阶段我们还无法评估马哈迪对纳吉的政治生涯的影响,但若纳吉因此在不久将来被迫下野的话,我不会感到惊讶。

马哈迪效应不可忽视。马哈迪效应激化巫统内部冲突,也迫使纳吉在保守与开明之间选择保守,最终可能两头不到岸。在野党必须重整议程,重新回到中间路线,以民主化和经济正义作为共同纲领,面向被马哈迪鹰派骑劫的巫统和纳吉政权。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