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西亚政党系谱的重组(上篇) – 从左翼到伊斯兰政治
- 12 September 2015
- Uncategorized
地震之后,板块很可能会大幅度移动和重组,要到一段时间才渐渐稳定下来。在地震、板块移动和重组的过程当中,与其希望看到表面的“稳定”,不如思考地震以后可能的格局。
马来西亚的政党系谱经历了三次大的政治地震,每一次地震以后,最终出现事前完全想像不到的新局面。地震与板块重组以后,再也不是先前的面貌。
1955年7月独立前的联邦选举结果,确立了巫统-马华-国大党三党选前固定结盟的联盟(The Alliance)。在马来政治方面,巫统受到伊斯兰党与马来左翼人民党的挑战。马来左翼领袖Burhanuddin al-Helmy于1956年出任伊党主席之后,伊斯兰势力、马来左翼和地方民族主义(尤其吉兰丹州)有了相当程度上的结合。至于华裔政治,劳工党则成了马华公会的最大威胁。
这样的格局维持到1964年大选,之后发生了三次大地震。
1964年大选,李光耀率领人民行动党参选马来半岛的议席,但只有蒂凡那赢得一个议席,无法改变原有的政党系谱。
1969年大选
1969年5月10日大选,劳工党杯葛大选,留下的政治真空,由两个新成立的政党,即:民主行动党和民政党取代;其中民政党在林苍佑领导之下执政槟城。
是此大选以及三天后所发生513事件是政治地震,后续的重组到1974年大选可以归纳成以下两点:
第一、左翼议会力量的终结
1960年代的左翼政治随着a) 人民党与劳工党因为语言政策分歧导致社阵分裂;b) 冷战的国际格局下,又逢越战正酣,左翼遭到执政党打压(劳工党的中委几乎都被内安法令扣留),本来中间偏左的势力也被激化和两极化(劳工党最后选择放弃议会斗争);c) Burhanuddin在内安法令下被扣、获释后健康每况愈下,最终在1969年辞世。在1965年左右,伊斯兰党的全国实权领导已经是吉兰丹州务大臣阿斯里,他是吉兰丹地方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伊斯兰党与左翼渐行渐远。
第二、巫统一党独大的种族政治模式
513事件发生以后,5月16日成立国家行动理事会由敦拉萨担任主席,原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大权旁落,并在1970年9月下台。议会民主在513事件以后暂停,国会于1971年2月复会。
敦拉萨推出新经济政策,收编左翼的政治话语(公平分配资源),行使族群政治与经济,以“马来人大团结”的论述收编伊斯兰党。
敦拉萨在政党政治系谱上,改变了巫统、马华、国大党三党共治的模式,沦为巫统一党独大、多个国阵成员党众星伴月模式,成员党包括之前的在野党伊斯兰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等。
1982年-伊斯兰政治竞争
随着伊斯兰党在1973年至1977年与巫统先成立联合政府,直至往后的国阵框架,马来政治上主要的反对势力都被收编,随着种族论述抬头,人民党更趋式微。
但也就因为马来反对势力都被收编,但反对巫统的马来人却大有人在,尤其在1973至1974年间,国际石油危机引发了国内经济危机。伊斯兰青年运动领袖安华就在这个格局之下,崛起成为马来公民的重要人物。
1977年11月伊斯兰党被开除出国阵,1978年大选伊斯兰党惨败,失去大多数议席,也丢失吉兰丹州政权。1978年至1982年大选之间,伊斯兰党党内混乱困顿,但也在这个时候,吸引了好些年轻的伊斯兰运动的领袖,包括后来的党主席法兹诺和哈迪阿旺。
1982年4月大选,原先被认为会支持伊斯兰党的安华(阿斯里曾至少两度邀请安华担任伊党主席),突然高调加入巫统,成为巫统的伊斯兰代表。
伊斯兰党在大选中继续惨败,与1978年一样,只赢得5个国会议席。大选之后,为了回应安华在巫统崛起,以及巫统收编伊斯兰政治话语的新格局,伊斯兰党新进少壮派在1982年10月的党大会中推翻原主席阿斯里,结束了伊斯兰党与巫统之间的“马来人政治”竞争时期,步入“伊斯兰政治”竞争时期。
国内的伊斯兰化、以及1979年伊朗革命的冲击,都导致1982年以后巫统/安华与伊斯兰党少壮派(尤其是哈迪)之间异常激烈的冲突。
1998年安华事件
从1982年至1998年之间,当中还有1987年巫统党争分裂出A队和B队,再分出马哈迪领导的新巫统与东姑拉沙里领导的46精神党。后者在1990年大选被打得奄奄一息,1995年再次败选后,终于在1996年返回巫统。在1990年大选中,伊斯兰党在46精神党的协助下,重夺吉兰丹州政权,为伊斯兰党走向中间,争取马来中间选民奠下基础。
46精神党在1990年大选与所有在野党分两个阵线结盟,开创了在野党结盟的可能性,但我没有把46精神党当作政治地震,因为它并未促成政党系谱的永久性重组。
就在巫统1996年大一统之后,1998年9月2日,马哈迪开除安华的副首相职,9月20日逮捕安华。
安华事件带来两个历史性的政党重组:
第一、公正党的成立
安华被革职以后,决定不加入伊斯兰党或者人民党(两党都有邀请安华加入),反而创立了公正党,使原有主要的在野党从民主行动党、伊斯兰党和人民党三党,增加至四个政党,并于1999年10月24日组成替代阵线(替阵),参选1999年大选。
第二、伊斯兰党开明派的形成
在1998年以前,伊斯兰党只有以北马四州为主的党员,而且大多数党员是以乡区中下阶层为主。安华事件后,半岛西海岸各地马来人青年与专业人士大量加入伊斯兰党。安华事件前,该党只有45万名党员,安华事件之后,伊党党员在一年内倍增至80万人。
可以这么说,伊斯兰党在2015年发生的分裂,是因为该党的1982年代与1998年世代,经历了17年的内部共治和冲突之后,最终分成两个政党,即:原伊斯兰党和国家诚信党。
安华事件是马来政治的分水岭。自此,公正党和伊斯兰党开明派以反对巫统贪腐、反对朋党裙带等全民议题为主轴,开展与1982年世代伊斯兰党保守派与巫统不一样的政治方向。
马来西亚政党系谱,从1969年结束了左翼议会政治,进入种族政治时期,到1982年进入伊斯兰竞争,到烈火莫熄进入全民议题的竞争,来到2015年,另一次的地震。2015年的地震,会有怎样的板块移动和重组呢?请容下回分解。
Share this article
Related Articles


- 7 Nov 2023·
Thinking Strategically for Malaysi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 6 Nov 2023·
Bringing Malaysians back to the cities
Join Us
Let’s build the next wave together
To all Malaysians who created the GE14 miracle, keep fighting. We will be back stro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