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需要“希望联盟” – 回应4大常见问题

我出席了促成“希望联盟”成立的国会反对党领袖召开的圆桌会议并发表了谈话,本文乃我在会上的演讲摘要,希望藉此抛砖引玉,丰富我们的公共辩论观点。我当时就提出了我对4项问题的质疑,这些问题虽是陈腔滥调,却又耳熟能详。

第一,新在野党联盟是否仓促成军?

事实上,民联自2015年6月起已经不复存在。更准确地说,其实自雪州大臣危机发生或更早前,民联已陷入无法正常运作之困境。

由此,我认为在野党结盟事不宜迟,从而应对纳吉遭巫统罢免,由阿末扎希甚至慕尤丁取代相位的各种可能性。

再者,马来西亚政治出现巨大的领导真空,而为了更大凝聚热盼在野党一对一抗衡巫统国阵政府的马来西亚民众,这个真空必须迅速获得填补。

第二,按现有情况,在野党是否赢得来届大选?

有人说,所有在野党,包括伊斯兰党,应耐性地守在一个联盟底下,只等纳吉政权自毁长城。他们认为什么事都不必做,等来届大选确保一对一战役,胜利就唾手可得。

还有个论调,主旋律则围绕在“世界各国的在野党从未赢过全国大选,而是政府丢失政权。”这样的观点,既自满又宿命。

倘若保持现状出征大选的话,只怕会导致选民认为在野党只是个没有准备执政甚至无法执政的“陌生的天使”,最终把选民推送回巫统这个“熟悉的魔鬼”的怀抱。因此,在野党必须建立民众对“换政府”的支持和信心。

第三,不靠伊斯兰党,在野党是否能执政中央?

另一陈腔滥调,认为伊斯兰党支配了马来选民,尤其是乡区的马来票源。因此,目前的新在野党联盟排除伊党,是不切实际的做法。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伊党在开明派出走之后,如今已难以保住城市马来选票,更遑论吸引非马来选民了。

假设来届大选刮起政治反风的话,那么在野党击败巫统的关键,就在于马来半岛的35至40个边缘议席。巫统在半岛有73个国会议席,一旦它丢失这大约40个边缘议席,即意味着巫统政权的倒台。这些边缘议席大部分坐落在半岛西海岸,都是混合族群选区。

而恰恰这些边缘议席,正是开明派出走伊党之后,哈迪领导层最感头痛的战场。

或许,巫统极可能重施故技:2013年大选,巫统对半城乡边缘议席的马来选民下毒,透过妖魔化华裔来制造恐惧。不过,上回凑效的伎俩,下次未必能得逞。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新的在野党联盟必须设法说服半城乡区的马来选民,让他们相信我们新政府肯定比巫统强;我们摒弃种族主义,建立一个全民互相信任和团结互助的国家,让马来西亚各族人民,不分种族地享有新的未来。

只要新的在野党联盟能够跟半城乡区的马来青年建立起互信和互助关系,那么就极可能激起反建制的浪潮甚至海啸,足以席卷马来半岛把巫统冲走。

预料,下一波将激起千层浪的将是经济议题。最近,人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红衫军”运动,无不是假借“华巫经济不平等”的假象来煽动种族仇恨。在他们充斥着种族主义的叫嚣声浪中,明确道出了经济问题是重要议题。

新在野党联盟必须让马来西亚人民了解,剥夺马来青年体面工作机会及合理工资的祸首,正是巫统及其朋党,无关华裔、民主行动党或其他。

我举个例子。阿末扎希已声明要从2016年的3年期间引进150万名孟加拉外劳,此举必将导致马来工友的工资陷入“削价战”,最终得利的是巫统朋党,遭殃的是马来青年。

再者,这也无关伊党。现阶段的新联盟还有许多功夫得要准备,而伊党在哈迪领导下,对参与这个新政治运动不敢兴趣。

第四,公正党是否可以扮演东姑拉沙里在1990年的角色?

有些朋友和在野党支持者也提出一个谬论。他们以为,公正党可以扮演当年东姑拉沙里的角色,同时领导两个不同的阵线。1990年,东姑拉沙里所领导的46精神党,透过“穆斯林团结阵线”(Angkatan Perpaduan Ummah)和“人民阵线”(Gagasan Rakyat),分别跟伊党及行动党结盟。

事实上,当时行动党和伊党都被局限在传统战场,在竞选议席方面没有重叠。

不过话说回来,2015年的局面则迥然不同。如今,伊党和国家诚信党的战场将出现重叠。就本质而言,伊党已经意识到诚信党的迅速拓展,这是伊党所无法允许的。反之,诚信党也不乐见伊党壮大。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迫切需要一个在野党联盟,不但填补政治领导的空白,同时透过连贯策略,强调团结而非分裂的信息来构建国家的前途。

现在情况已然明确,而我们将继续前进,为马来西亚打造一个崭新的未来。

(于2015年9月22日出席国会反对党领袖圆桌会议发言摘要)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