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人的书单:一名国会议员的养成
- 21 April 2016
- National
2016年1月7日患上面部神经瘫痪在家休息两个月,似乎是过去岁月的结束,新的旅程的开始。来到39岁这个不大不小的年龄,刚好在中年的门槛外, 但随手拈来的人、故事和书,往往是十数年前甚至更久远的事。也许该写《四十自述》,本篇就当作试写,回顾过去20年读过的一些书。
30年 前,我9岁起每天耗两个小时以上阅读《南洋商报》和《星州日报》,从报头读到报尾,也开始看书。10岁起,家里生活虽然拮据,但父亲每个月尽量挤30令吉 给我买书。就这样,从小学四年级起的十年,近乎每两周其中一个星期六,我在吉隆坡的闹市,从大众书局到世界书局、商务书店、上海书局以及后来的学林书 店、大将书行,一间一间逛,也慢慢积累藏书。
1995年中学毕业前,中学生该看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大概都翻过,马来西亚1980年至 1990年代中所有出版过的中文评论集,几乎都读过;台湾的评论集、小说也看了些。(1999年新春,大将书行举行二手书市,当时手上没钱,拿了百余本书 去卖,后来后悔不已。有谁买到我年少的藏书,又愿意让我买回放在REFSA社会民主图书馆,欢迎联系。)
美丽新世界的启示
1996 年在ELS英语学院学英文,1997年在巴生的学邦理工学院(Sep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修读美国课程起,也开始涉猎英文书籍。上英文文学课,认真做笔记阅读了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小说《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美丽新世界》于1932年出版,是对福特于1908年推出以传送带大量工业生产T型汽车以来的科技、人的价值、极权的深刻反思。场景设在 公元2540年,或如作者所称的“福特纪年632年”,工业生产把人当作机器的一部分,人没有被科技解放,反而科技被极权统治者收编;人的存在被工业生 产、科技与极权统治者的结合完全掌控。
好些书单列出《美丽新世界》是20世纪的100本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我希望每一名有志从政或者从事社会工作者,都先看《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以对极权的诱惑建立起免疫和抗衡的能力。
1998 年至1999年间,因为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我无法出国留学,偶然成为新纪元学院第一届学生,修读中文系。那两年读中国文史哲和小说,最爱《史记》,特别 是<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魏公子列传>等。《史记》让读者投入在司马迁细腻堆砌出来的场景氛围中,思考历史转折时,个人当下的抉择是怎么一番滋味。
另外,《万历十五年》也是值得推荐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二战和国共战争中当过军人,后来退伍赴美留学,从“平平淡淡的一年”1587年谈起(明朝1644年灭亡),以税制、官僚体系、数据管理等,解读中国大历史。
澳洲留学的学习养成
2001 年24岁,赴澳洲国立大学从大学一年级重新读起,一共四年。堪培拉是澳洲首都,但人口只有30万人,当中至少3成以上是公务员,冬冷夏热。冬天的寒夜里, 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夏天太热,大家都往别的城市去度假,留下空城,我还是在读书。澳洲书本昂贵,负担不起,我通常在晚上或者假期人少时,把借来的书在办公 室一本又一本地影印,最后返国时一共带了六大箱的影印书回来。
在澳洲四年,在认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马来民族主义、伊斯兰政治、左翼理论、政治心理学,以及我所谓的“马哈迪学”,都做了一些努力。
一、 认同政治——还没出国前,阅读吴叡人翻译的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就已读得非常过瘾。吴在译作里提到他在芝加哥的地窟房内译成《想》一书,而我抵达堪培拉初期,也在半个地窟的房内,读了英文原 著两回。
要 超越族群政治就得先回到源头,理解族群/民族如何形成。很多人要我们相信,族群有600年或者5000年的悠远历史,甚至可以再追溯到某种神的意旨。但安 德森带我们看到,民族作为想像的共同体的历史并不久远。民族的形成,与印刷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有了广为流传的以本地语言(而非拉丁 文)出版的书籍和后来的报纸,才让互不认识的人们,即使在现实中没有联系,却在认知上成为一个“想像的共同体。”
二、马来民族主义——我读 书一般都不做笔记,但这辈子读书读得最认真、笔记做得最仔细的,大概就是在已故恩师Ian Proudfoot特别为我安排的一对一阅读课中,阅读三本关于马来民族主义的著作:William Roff(1967)的《The Origins of Malay Nationalism》、Anthony Milner(1995)的《The Invention of Politics in Colonial Malaya:Contesting Nationalism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Public Sphere》,以及现任民主行动党上议员Ariffin Omar的《Bangsa Melayu: Malay Concepts of Democracy and Community,1945-1950》 (1993年出版、2015年SIRD再版)。
Roff从教育背 景谈马来民族主义起源,认为江沙马来学院(英语-贵族精英精英-保守派)、苏丹伊德里斯教育学院(马来/印尼语-平民背景-激进马来左翼)和埃及al- Azhar大学(阿拉伯语-宗教背景-伊斯兰),是二战前马来民族主义的三个源頭活水。Milner现在还常来马来西亚访问,他从报纸、游记、柔佛州 1895年宪法等文本,再现“政治”如何“被创造”,或者说,政治与公共论述,如何从无到有。而Ariffin则比较苏门答腊与马来半岛的马来人,在二战 结束的1945年到1950年期间的激烈政治动荡中,对民主、民族、国家和王室,所做出的抉择与诠释。
完成伊党派系研究论文
三、 伊斯兰政治——有些穆斯林朋友一听到我研究伊斯兰政治,都很兴奋。我都汗颜地说,研究的是政治这一块,至于伊斯兰这浩瀚宗教的理解,实在非常粗浅。与另一 位恩师John Funston一对一阅读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政治史,之后在他严谨的指导之下完成有关伊斯兰党两派系的荣誉学士论文。研究马来西亚政治不能跳过 Funston(1980)的《Malay Politics in Malaysia: A Study of the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sation and Party Islam》。
四、 左翼理论——在澳洲期间,上了5门与左翼理论有关的课,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再到哈伯马斯。但还得感谢留学以前,曾庆豹在整个1990年代每逢返国度 假,皆在隆雪华堂开讲;以及丘光耀从1997年到1999年在开放大学的课程,开启了左翼理论的知识窗口。一直认为,认真学社会科学的人,多少要读一下马 克思的《资本论》。
五、政治心理学——大学时期最有趣的一门课是David Adams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政治”,其中谈到疾病对领导人决策的影响,以及群众心理、建筑与政治等。迷上Charles Goodsell(1988)的《The Social Meaning of Civil Space: Studying Political Authority Through Architecture》,从公共建筑和空间(如美国各州的议会建筑设计和公共广场的布局),谈政治、建筑与心理的互动。后来受其启发写了<布特 拉再也:解读马哈迪的权力地图>(收录在潘永强、魏月萍编(2003)《再见马哈迪》)。
无可避免的“马哈迪学”
六、 “马哈迪学”——研究马来/马来西亚政治,尤其在马哈迪仍在位期间,耗去许多时间研究“马哈迪学”,大概也是无可避免的。我在堪培拉的房东兼好友,韩籍学 者黄仁元(In-won Hwang)(2003)的《Personalised Politics: The Malaysian State under Mahathir》,是对于1987年和1998年的巫统危机研究中,最全面与权威的纪录。这本书至少读过三次,第一次是博士论文提呈前提意见;第二次是 修订出版稿件时,我耗了十天负责制作索引;第三次则是成书之后。
2006年在黄基明(Ooi Kee Beng)引荐下,到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当访问学者半年,近距离见证和参与黄基明的《The Reluctant Politician: Tun Dr.Ismail and His Time》出版时的旋风。有时,一本好书要遇上好的时代变成畅销书,是很不容易的事。2007年1月,阿都拉上台三年余,舆论空间虽开放了,但说好的改革 不见踪影,贪腐程度每况愈下,族群对立严重;各领域的精英都在寻找英雄、寻找楷模,而敦伊斯迈突然让失落的时代找到慰籍。
也是在东南亚研究院访问时期,结识著名的《亚洲华尔街日报》前总编辑Barry Wain。他为了书写《Malaysian Maverick: Mahathir Mohamad in Turbulent Times》一书而访问马哈迪三次。每次访问完毕,我们就在吉隆坡见面喝茶,分析他的访问内容。书于2009年出版时,遭到海关扣押多时,我还为此事在国 会提了两回。本书可说是马来西亚政治的入门必读之作,而Wain在2013年2月以69岁之龄辞世。最近因为《公民宣言》近距离接触马哈迪,感叹传记主角 91岁还在谱写新的政治生命篇章,可惜传记作者已逝。
以人为本的城市想象
2009 年至2012年执掌槟城研究院,阅读了很多关于城市的书籍。在国库公司Think City的Hamdan Majeed牵线下,结识了提出“创意城市”的Charles Landry,并阅读他的《The Art of City Making》。我们的城市需要以人为本,需要新的想像,不能停留在房地产投机活动而已。
在澳洲期间也读点经济的书,但比较认真学习则是2005年-2006年间,经Rajah Rasiah推荐,在马来亚大学亚欧研究院修读区域整合硕士课程时期。
我对经济的看法,与一般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些区别。在马来西亚,学经济的人本来就少,而学经济的,又以新古典主义为主流。偶尔觉得困顿,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经济问题,却往往得以费很大的力气,去让相信自由贸易、自由市场等教条的信徒,看到另一面的可能。
寻找经济问题新出路
在此也介绍三本非常有趣也易读的书籍,希望更多人一起来阅读,寻找新的经济出路和价值:
一、 Michael Sandel (2012)《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the Markets》。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他的哲学课在网上广为流传。本书质疑“金钱至上”的晚近30余年来,原本公共、平等提供给人或者公民的公共财,在 “自由市场”无限上纲的逻辑之下,都成了可以交易的项目。
二、Ha-Joon Chang(2014)《Economics: The User’s Guide》韩籍剑桥教授生动有趣的介绍当代经济学的辩论,也呈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以外的观点。他的其他著作都谈到国家机关通过工业政策拉抬经济成长的角色。
三、 Joe Studwell(2013)《How Asia Work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Region》在星州日报前总编辑箫依钊介绍下,认识英国籍且华语说得很好的作者。他以8个亚洲国家为例,分析在国家介入经济上,为何其中一半成功另一半 却失败,来解读工业政策在亚洲的实际经验。
政治这条路上的启迪
常 有人问我,政治这条路,怎么走,不累吗?尤其处在一个半吊子民主国家挨打的在野党位置。有一本书,我最少送过给20人——Adam Cohen (2009)《Nothing To Fear: FDR’s Inner Circle and The Hundred Days That Created Modern America》。这本书写小罗斯福总统1933年的就职典礼时,很多银行都因为挤提问题而被迫“放假”,当时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失业,是自1929年经济 大萧条以来,美国经济频临崩溃边缘的临界点。
然 而,小罗斯福的团队在上任100天内不但扭转整个局面(对政治人物上台“百日”的评价源自于此),也奠定美国一直到1980年代里根时代的新自由主义崛起 前,近50年的凯恩斯经济政策大框架。小罗斯福招揽他的时代的顶尖人物入阁,他们奔走多年的政见,通过参与新总统的内阁,瞬间点亮了美国。政治当然有很多 小丑和黑暗,却也可以改变无数小市民的命运,扭转国家的盛衰。
政治领袖的责任,不只是挤上明天报纸的新闻头条,而是对历史,对现在的世代, 对还没出生的世代,都有沉重的责任。最近看了一本很震撼的小书,美国约翰肯尼迪总统(JFK)的弟弟Robert Kennedy(RFK)在1967年写下回忆1962年古巴危机的十三天《Thirteen Days: A Memoir of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他们两兄弟都遭暗杀身亡,JFK是在任内被杀,而RFK则在竞选总统时期。古巴危机发生时,RFK是美国律政司,也是哥哥的内阁中的得力 助手。冷战时期,美国突然发现苏联在古巴装置可能装有核弹头的飞弹。JFK成立以RFK为非正式主席的12人小组,针对此事朝夕斟酌,最终通过智慧以外交 手段迫使苏联拆除飞弹。
最初小组中有一半以上的高官建议对古巴立即动武,尤其军方更力主马上进攻,完全不把开战可能导致美苏全球核战当做一 回事。RFK语重心长地说,小组成员们都是美国官场的佼佼者,但如果其中一半当上总统(鸽派、鹰派的说法出处在此),可能美国、苏联以及人类,早已在这场 核弹危机中灰飞烟灭。
这些书和人,以及很多没有列举到的,一直在为我指引前路。谨此分享,祝世界书香日阅读愉快。
刘镇东推荐书单:
- 赫胥黎(Aldous Huxley),《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 奥威尔(George Orwell),《一九八四》(1984)
-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 William Roff,The Origins of Malay Nationalism
- Anthony Milner,The Invention of Politics in Colonial Malaya:Contesting Nationalism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 Ariffin Omar,Bangsa Melayu: Malay Concepts of Democracy and Community,1945-1950
- John Funston,Malay Politics in Malaysia: A Study of the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sation and Party Islam.
- 马克思(Karl Marx),《资本论(1-3卷》
- Charles Goodsell,The Social Meaning of Civil Space: Studying Political Authority Through Architecture
- In-won Hwang,Personalised Politics: The Malaysian State under Mahathir
- Ooi Kee Beng,The Reluctant Politician: Tun Dr.Ismail and His Time
- Barry Wain,Malaysian Maverick: Mahathir Mohamad in Turbulent Times
- Charles Landry,The Art of City Making
- Michael Sandel,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the Markets
- Ha-Joon Chang,Economics: The User’s Guide
- Joe Studwell,How Asia Work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Region
- Adam Cohen,Nothing To Fear: FDR’s Inner Circle and The Hundred Days That Created Modern America
- Robert Kennedy,Thirteen Days: A Memoir of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编按: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全球各地展开系列纪念活动。4月23日是他的生日也是忌日,联合国将这天定为“世界书香日”。《当今专栏》邀请数位“读书人”与读者分享阅读旅程,推荐书单,冀能以知识的力量建起自己的理想国。)
Share this article
Related Articles


- 7 Nov 2023·
Thinking Strategically for Malaysi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 6 Nov 2023·
Bringing Malaysians back to the cities
Join Us
Let’s build the next wave together
To all Malaysians who created the GE14 miracle, keep fighting. We will be back stro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