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川的华人自救论

我通常不对退休政治人物的看法做出评论。他们既然已经退休就算了。但是,陈群川昨日在《星洲日报》(2016年9月17日)的封面专访,对于那些在1980年代因为陈群川和马华公会的华人自救论,而在合作社危机中倾家荡产和受苦受难的人们,是多大的嘲讽,是在历史的伤口上撒盐。
因此,陈群川和马华公会的华人自救、华人企业论是需要驳斥的。
前马华公会总会长陈群川说,华人控制马来西亚经济,因此不必为当前马来西亚的局面有什么不满。
陈群川在1985年担任马华总会长,至1986年在新加坡明月湾监狱服刑为止。陈的派系在1983年李三春突然辞职后,与梁维绊的派系经历两年的激烈党争。
陈群川以华人自救论崛起,通过鼓励华裔把血汗钱集资马华公会控制的企业和合作社,以便“对抗”“马来人企业”。其实所谓的马来人企业,在当时都是政府控制与撑腰的国有企业。陈群川和马华公会无法在国阵内部制衡和纠正巫统,转而从华裔小市民身上集资以卵击石。1985年经济风暴,所有的合作社和马华相关的大企业兵败如山倒。
许多华裔小市民因为相信陈群川这位“华人救星”而赔上血汗钱、棺材本。合作社危机直接受影响户至少有50万人,实际受影响人士可能多达百万人。
因此,马华公会自1986年起,已经失去其政治正当性,不再有华裔相信马华公会作为一个政党的公信力。马华在1995年、1999年和2004年的大胜,主要都是巫统政策相对中庸所致,与马华公会本身的作为无关。
我们已经来到21世纪,距离1986年陈群川最后一次在政治舞台时已有30年。陈群川不必重复那些已经过时的族群经济论述。从19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人包括华裔都逐渐明白,富商的企业拥有权与马来人、华人或者印度人小市民的个人生活无关。
我们当前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让各族小市民过得舒适、国家可以进步的经济模式。族群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的想法,在1980年代已经失败,现在也不会有成果。
当然,马来西亚面对的挑战,有很多陈群川们,在没有历史语境下,把一些失败的观点当作很有理路的说辞。
(民主行动党全国政治教育主任暨居銮区国会议员刘镇东,于2016年9月18日在吉隆坡发表的文告。)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