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马宜慎选中资项目、不必全盘接受
- 15 January 2017
- National, Institution, Economy

由于中国国企大笔注资解救一马公司债务,加上首相纳吉也在去年访中时宣布了多项中国巨额投资项目,让中资成为当下火热的议题。
我们原则上欢迎中资,正如我们欢迎来自任何国家的外资,前提是这些投资必须符合马来西亚的国家利益。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国家利益,则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
过去数周,国阵巫统政府试图把自己塑造成吸引中资的有功者,而马华公会更公开充当中企的代理人;同时,在野党则被指逢中必反,指责在野党破坏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的宝贵机会。
然而,真正的情况是:国阵巫统政府放任中资自由进驻各类投资项目,而在野党则主张我国理应慎选中资项目,以保障国家利益。
有者辩称我国急需中资涌入,重振缓慢的经济增长率,因此大马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必须坦然接受任何中资项目。
然而,不管来自任何国家的外资,政府都有责任加以监控和管制,中资也不能例外。
对于外资进行管控,不能因为中国经济强大、马来西亚此刻经济衰弱,而放弃对一些底线的坚持。中国其实远比马来西亚更需要对方,特别是中国需要马来西亚的参与,以期实现一带一路的愿景。对马来西亚而言,真正需要中国的是纳吉,他依赖中资解救其失败的一马公司。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10月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包括了涵盖大部分中亚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以东南亚国家为主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结合地缘政治重组及经济考量的大战略,展现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之余,也让中国输出基础建设,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建筑业以相对低成本著称,在基础建设领域可说是世界的佼佼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中,有很多发展中国家,正需要基础建设的翻新,但中国的倡议并没有因此而更顺利。在奥巴马的时代,俄罗斯是中国联手制衡美国的盟友,如今俄罗斯与川普掌政的美国或许会重启合作,这是中国眼前的一大挑战。美俄合作,将威胁以中亚国家为主的“一带”的可行性。
同时,东北亚(日本、韩国、台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战略竞争对象。
唯有东南亚,是中国较有可能取得策略成效和经济成果的区域。即便没有一带一路倡议,寮国、柬埔寨及缅甸在贸易与投资方面本来就已经重度依赖着中国。若要让一带一路的愿景带来新的益处,中国必须把重点放在东南亚较开发的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
不过,中国在印尼与泰国的铁道工程都碰上钉子而延误,这让马来西亚成为了中国最新的目标,希望借助马来西亚推广中国的宏图大计。
中国需要马来西亚,多于马来西亚需要中国,马来西亚并不至于什么事情都要乞求中国。马中合作关系理应建立在互惠互利原则,而非中国单方面受益。
为了巩固摇摇欲坠的政权,纳吉不惜贩卖国家战略资产给中国国有企业,让我们异常担忧。
虽然我们在这样的脉络下难以定义国家利益,但我们可以透过下列五个标准检视任何一个国家的外资:
第一,外资万勿涉及贪污或走后门,以免国家债留子孙。举例来说,在野党极力反对东海岸铁路计划,因为该计划没有经过公开招标,价钱过于昂贵,中国承包商与马来西亚政府各自公布的造价相差了整整90亿令吉(承包商460亿令吉、政府550亿令吉)。
第二,不能出售国家战略资产。要定义资产是否属于战略性质并不容易,但发电厂和港口,在大多数国家,都会被当作是战略资产。马来西亚是一个沿海国家,沿靠世界最重要的海洋通道之一马六甲海峡,以及最具争议的海域之一南中国海。马来半岛从关丹到马六甲,再到巴生及槟城,大部分的港口皆已看到中资的进入或者准备并购。港口的拥有权一旦落入外资手上,无论是中国与否,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国防和战略,都是个挑战。
第三,外资一定要善用本地材料。允许大型工程完全引进和使用外国材料,根本不符合经济效益,也将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并且导致本土企业被边缘化和萎缩。
第四,外资必须增加本地就业。据我所知,在柔佛和马六甲的一些中资的工程计划,完全使用中国劳工,没有为本地劳工创造工作机会,意味着马来西亚小市民并不会从中受益。
第五,马来西亚已有太多本土发展商,没必要再引进外国发展商。房地产的本质带有投机性,投资在房地产业并不能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
马来西亚真正有需要从中国引入的,是科技与具备技术转移的投资。中国在很多领域扮演科技龙头,马来西亚可在这方面学习。中国在基础建设也是领航者,可以为马来西亚提供有关技术训练,只要没有涉及贪污和走后门,都是马来西亚学习和引进的对象。
外资进驻,政府有义务确保本地劳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也确保本土企业因市场扩张、技术提升,及向外国伙伴学习而得益。
总结,中国投资不是一个问题,但任何损害马来西亚国家利益的外资项目,是我们反对的对象。
(民主行动党全国政治教育主任暨居銮区国会议员刘镇东于2017年1月15日在吉隆坡发表的文告。)
Share this article
Related Articles


- 7 Nov 2023·
Thinking Strategically for Malaysi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 6 Nov 2023·
Bringing Malaysians back to the cities
Join Us
Let’s build the next wave together
To all Malaysians who created the GE14 miracle, keep fighting. We will be back stro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