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锯大树的选战

我们正式进入了选举周期的尾声,首相纳吉几时解散国会举行大选,也已经没有什么好猜测的。

如果大选会在斋戒月(5月17日)开始前和安华出狱(6月8日)前举行,纳吉便会在来临3月份国会会期(3月5日至4月5日)之前或之后宣布解散国会。换句话说,我们距离这场马来西亚史上最重要的一场选战,已经不到100天。

我谨此欢迎各位志工参与成为我们在来届大选的监票员。大家的参与,将确保干净与公平的选举,左右着大选的结果,尤其是在摇摆选区和边际选区。

举例来说,2010年5月的诗巫补选,民主行动党的已故黄和联同志以微差398票胜出,漂亮地赢下一场被视为没有什么胜算的选战。这场胜利,有一部分是要归功于他努力和勇敢的监票员,成功挡下了国阵多达200张可疑选票。有些时候,十几张选票足以决定议席的胜败,乃至影响国家的命运。

赢得民心

尤其是在天秤倒向一方的马来西亚选举,每一票其实都非常关键!国阵掌握了所有的优势,包括大量的金钱、强大的国家机器与媒体喉舌协助宣传,还有打击对手的恶法和爪牙。

纳吉与国阵无法掌握的,就是马来西亚人的民心。为何纳吉一拖再拖,迟迟不举行大选?也许纳吉的幕僚告诉他,只要再等久一点便能重新赢得三分二多数议席。但很显然,纳吉拖延选举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赢不到人民的心。

我们必须知道,希望联盟与国阵之间的选战不会是一场公平的竞争。因此,我们不能只是把这场选举定调为朝野阵营之间的角力。这是一场人民崛起,对垒纳吉/巫统与国阵暴政的终极一战。

这是全民对垒纳吉的选举,我们必须出奇制胜,以小刀锯大树。

10年前的308政治大海啸,是反对党排除万难,出奇制胜打败国阵的最佳证明。我要分享2008年的三个故事来提出我的论点。

金钱

首先,纳吉相信“钱是万能的”,但事实上不是什么都能用钱收买的。

2007年,我在帮林吉祥同志做研究,常待在国会咖啡厅与议员们谈天交流。某天下午,一位从政前就很有钱的马华副部长跟我说,“年轻人(当时我30岁),如果没有钱千万别搞政治,政治都是要花钱的。”翌年,这位副部长败选,2013年也连吃败战。而我则靠着一点点的钱赢得选举,大部分都是朋友和支持者的小额捐款。

我想说的是,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却买不到民心。我们人民有尊严、有愿景,也支持廉正。2008年人民的崛起证明政治并不只有金钱。

奇迹

第二,奇迹确确实实发生了。

2007年12月,我委托一家公司在升旗山(我在2008至2013年期间担任该区国会议员)进行民调。当问及选民如果明天是大选,会投选哪个阵营,有30%的选民表态会支持国阵,而民主行动党却只有1%。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数据会感到很失落。我就非常乐观,因为民调显示45%的选民认为“投票是秘密”。在马来西亚威权政体下,很多人会因为担忧而不敢对民调人员清楚表明政治立场。

结果,这批回答“投票是秘密”的选民,或许全部都把票投了给我。我的对手是三届国会议员谢宽泰,也在1969至2008年执政槟州数十年的民政党担任总秘书高职。谢宽泰在2004年大选以62%得票率胜出,而我在2008年大选则以67%得票率胜出。

当年31岁的我只是一位无名小卒,56岁的谢宽泰却是槟州的政治强人。

政治大海啸

第三,政治海啸来的时候,就连国阵的人马也会为民主行动党拉票!

2008年大选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我在几个投票站遇到的国大党人。兴权会成功让印裔选民从国阵大幅度转向反对党。我在几个投票站经历同样的事情;国大党基层党员把我拉到一旁,说他们虽然身穿国大党党服,却把票投了给我,还静悄悄叫其他印裔也投民主行动党。

为何全民的参与很重要

别以为国阵的死忠支持者真的会誓死支持国阵到底。当海啸来的时候,巫统也无法预估底下会有多少人转投纳吉反对票,就像2008年的国大党基层那样。

最终,在马来西亚选举不公的情况下,打败国阵巫统的唯一方法就是全民参与,透过同侪与同侪之间的非政党主导公民运动,在大选发挥关键的影响力。每一位马来西亚小市民,都掌握着一把可以锯掉大树的小刀。

(民主行动党柔佛州主席暨居銮区国会议员刘镇东于2018年1月28日在柔南监票员分享会的演讲,2018年1月31日发表于媒体。)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