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间路线才是王道?

身处于充斥着各种极端思想的时代,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马来西亚中间路线”(Middle Malaysia)的理念出发,以凝聚所有国人。

正如学者黄进发所言,中间路线犹如“无糖咖啡”,虽然比较健康但不爽快。但身为负责任的政治领袖,我们必须做出对国家有益的抉择。这个社会如果是一边马来人的极端力量与另一边非马来人的极端力量相互拉扯,最后的结果就是撕裂。

走偏锋不是长治久安之道,虽然两端对中间的压力非常巨大,但基于建设国家的重任及务实的选举需要,民主行动党、希望联盟或任何想要赢得全国大选并顺利执政的政治联盟,都必须往中间路线靠拢。

我在2009年就撰写关于中间路线的文章,后来也于2013年出版《决战在中间:共创马来西亚2.0》。

许多政治分析家或政治人物似乎都无法理解和接受,唯有赢得马来西亚中间选民的支持和信任,才能组建稳定的联邦政府。

不同的人对于中间路线的定义有不同的诠释。简单来说,决定选举胜负的就是中间选民,他们将会选择最有能力代表自己福祉的代议士。而政党最终要说服社会的各种力量,并且争取中间选民的全力支持,才能胜选,也在执政后有坚实的底气。

马来社会真的是铁板一块吗?

主要的所谓“马来政党”——巫统、土团、伊党、斗士党——仍然相信并主张全国各地的马来人都是一个板块,都会团结一致支持马来人至上的议程。

遗憾的是,有些非马来人反对这些马来政党,但也在不知不觉中掉入认同马来社会是铁板一块的说法,进而拒绝马来人多元性,否定马来西亚存有中间路线的可能。

一些非马来人作者/评论人也相信,由于非马来族群在人数上不占优势,因此他们应该放弃选举斗争。这样的说法源于马来西亚只存在族群对立问题,全部马来人会一致打压非马来人的两种假设。

另一些人则认为,民主行动党是非马来人政党,不应好高骛远想与其他政党结盟赢得政权;对他们来说,行动党应该当永久反对党,只为非马来人的权益而斗争。

一厢情愿认为行动党只属于非马来人,并把党内马来同志视为橱窗的想法,不仅对建设国家百害而无一益,对党的未来路线和选举策略也适得其反。这只会延续“这个国家的所有问题都根源于种族之争”和“行动党不应透过结盟赢得政权”的迷思。

行动党只为非马来人斗争?

如果行动党只专注于赢取非马来人支持,行动党将沦为仅剩15至20个国席的政党,不可能在2018年赢下42个国席。

若行动党没有执政的志向,我们很可能会回到2008年前的状态,即只赢得9席(1995年)、10席(1999年)或12席(2004年)。如果华裔选民意识到行动党没有长远改革国家、努力争取执政的抱负,支持度还会进一步下跌。

行动党在国家的历史进程推动下站上全国政治舞台。民众并不想看见火箭甘于成为永远的在野党,因此,行动党必须与盟友齐心展现“候任政府”的姿态。

我们不能纯粹为了反对而反对,反而必须提供可行的替代政策。我们必须为所有的马来西亚人发声,也必须站稳马来西亚人的中间路线,不随极端声音起舞。

自2000年起,我在行动党的廿年中有13年的时间身在中央领导层,亲眼见证大部分的行动党领袖,始终努力不懈地将党打造为马来西亚的全民政党。

今年5月的柔佛州民主行动党选举,尽管我的批评者一再标签我为“亲马来人”——仿佛这是在党内不可饶恕的罪过——但大多数的柔佛行动党基层最终选择支持我的领导——意即支持我所提倡的中间路线。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行动党领袖及党员都期许行动党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元族群政党。

我也相信,尽管行动党的非马来党员占了多数,但我们对于行动党应该成为全马来西亚人,包括马来社会的首选一事,具有共识。

我更肯定的是,行动党党员都希望看见行动党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份子,而不是永远局限在只为单一族群或单一课题发声的“万年在野党”。

要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份子,民主行动党就必须与盟友合作,不管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伊班人、卡达山人还是杜顺人,我们必须跨族群甚至跨越南中国海的限制,赢取足够的支持。

无止尽的族群纷争

行动党当下所面临的情况,与廿年前伊斯兰党所经历的情况如出一辙。1999年大选,伊党乘着“烈火莫熄”的改革浪潮,一举赢下27个国席,是该党有史以来最好的表现。

当时伊党跨出在吉兰丹与登加楼的传统堡垒区,在半岛西海岸多个席位胜出。多位在1999年大选胜出的伊党候选人是那些因为不满巫统执政贪腐而选择加入伊党的开明领袖。

随着已故伊党主席法兹诺在2002年逝世,伊党内排斥改革的保守派边缘化开明派,进而导致该党在2004年全国大选中惨败。

随然如此,伊党开明派仍在2005年党选胜出,并维持着一定的势力至2015年。相对中庸的聂阿兹在2015年2月离世后,开明派领袖随即在同年6月的党选落败,不得不从伊党出走,另建国家诚信党。

希望联盟在2020年2月喜来登政变倒台,除了遭到内部背叛,部分原因也是受到错误观念而挑起的种族纷争所拉扯:

  1. 马来社会被煽动“只为非马来人斗争的民主行动党控制整个希望联盟政府”;
  2. 非马来人社会则被煽动“行动党只会‘静静’,在首相马哈迪面前当家不当权”。

哪怕是在希望联盟政府内部,许多马哈迪阵营的人甚至马哈迪也试图力证自己没有“迎合”行动党的要求;同时,有些行动党领袖则为了避免被视为“静静”而总是在第一时间开声,陷入媒体炒作的课题。

最后,所有人都跌入了巫统与伊党制造的种族对立框架中。

中间路线才是王道

2018年大选,希望联盟囊获吉隆坡和雪兰莪地区的四成马来票,成为雪隆地区马来选民在希望联盟、国阵、伊党三个阵营中的首选。

这意味着雪隆地区的每10位马来选民中,就有6位没有投给希望联盟。然而,这无阻希望联盟赢下直辖区中的11个国席,而雪州希望联盟更赢下56个州席中的52席。

如果我们能坚守马来西亚人的共同意识、站稳中间路线的理念,希望联盟依然是最有条件赢得联邦联邦政权、重建美好家园的政治联盟。

倘若我们一再陷入对手的种族框架和陷阱,行动党和希盟也可能从此在马来西亚政治中消亡。

除了既得利益的上层精英,种族主义和种族政治只会继续让人民受苦。正如我在2009年所说的,如果马来西亚要向前迈进,就必须坚守中间路线,唯有中间路线才是选举与建设国家的王道。

分享此文章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