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岁投票修宪案的政治新格局
- 15 7月 2019

希望联盟政府将投票年龄调低至18岁的修宪法案,纳入了在野党建议的选民自动登记制,这将会是扭转马来西亚政治格局的重要决定,彻底改变马来西亚在政治与政策方面的想像及执行。
年轻一代的优势在于较少历史包袱,因此也更具勇气。
即便希望联盟政府在国会没有掌握修宪的三分二议席,青体部长赛沙迪仍坚持推动降低投票年龄的倡议,这或许让很多怀着陈旧思维的人们感到不快。
一些评论人甚至还抱着种族思维,认为这次的修宪将让马来选民暴增,有助于巫统和伊党,影响华裔与印裔的利益。
当然,我也很好奇到底是哪位“天才”建议巫统和伊党提出自动登记制。这项建议随即获得希望联盟主席理事会的同意。
恭喜赛沙迪推动了我国历史性的重大改变,也希望修宪法案明天能在国会下议院通过,再送往国会上议院。
下届大选最迟在2023年举行,数百万名18至21岁的年轻人将成为选民,这肯定会让我们以不一样的方式来经营政治和思考政策。
首先,年轻人将会是左右选举结果的关键之一。如果大选在2023年举行,我们现在就得开始接触14岁的未来选民。
马来西亚政治已习惯由上而下的模式与文化。今天的年轻人透过YouTube和网络了解世界,也许他们的世界观还不怎么全面和深入,但以居高临下的态度面对年轻人肯定只会带来反效果。
我们必须尊重年轻人,与他们对话,也认真正视他们关心的议题。
面对今年14岁的未来选民,政治人物与政府得要在教育品质、就业机会、公共交通(大部分人还无法承担拥车成本)、运动和休闲方面多加着手。
第二,选举中再也没有所谓的“定存”。国阵过去是靠着什么来维系政权?巫统的胜利主要透过强化堡垒区,并尽一切手段稀释对手的选票。
巫统和马华宣称各有350万与100万名党员。一直以来,巫统认为只要所有党员在大选支持巫统,并且于在野党分裂的情况下,巫统将可继续掌握联邦政权。
巫统也把公务员、警察和武装部队视为定存。因此,巫统和国阵从来没有意愿去开拓新的选民市场,以免影响固有的基本盘。
巫统、马华等最终也发现党员不等同于当然选票,但一切为时已晚。
巫统建立庞大基本盘,并将之视为定存的操作模式,在今天与未来已经完全不管用。
虽然希望联盟有者因没有定存而感到不安,我们还是必须坦然接受希望联盟从来就没有盲目支持我们的巨大铁票仓。中间选票才是当今政治的主战场。
第三,政策制订和规划的受惠者。第十四届大选的投票率高达82.32%,或1494万名选民当中有1230万人出来投票。
降低投票年龄至18岁,再加上自动登记制,意味着选民人数将进一步扩大,即便多达2000万人也不意外。
过去,巫统只需照顾地方的巫统基层领袖,借由他们扮演桩脚稳绑亲朋戚友的选票。在那样一个年代,政策无需经过讨论,政治也只是利益分配,让特定群体从中受惠。
然而,再也没有人可以一次过买通2000万选民。
前首相纳吉曾做出尝试,讨好不同层次的选民群体。然而,人们终会发现给予60%的家庭现金补助,无法处理经济的核心问题。
政策要解决的应该是为何60%的家庭需要经济支助。
选民人数扩增,意味着政治无法只是派发好康,而是要处理公共政策。我们必须在人们的就业、医疗、教育、安全等进行更多的辩论,并做出集体决策。
第四,承认马来西亚的城市化。2017年,我已预料国阵会在柔佛败北,初时我还遭到不少嘲笑。
我的预测是基于柔佛有许多半城乡和乡村选区,当中有半数的选民居住在吉隆坡或新加坡。
巫统和马华是乡区服务型的政党,选民结构的变迁更动了他们原有的基本盘。
18岁投票年龄和自动登记制,让人们更清楚看到马来西亚的高度城市化,过去的政策论述与设想已完全不符合时宜。
第五,告别种族政治。我猜想巫统和伊党支持自动登记制,是基于让马来选民人数扩增,提高他们胜选的机率。
倘若巫统和伊党真的有这样的盘算,我建议他们不妨也支持推动强制投票的实行。
我认为,大部分的政治人物都该意识到,随着没有固定政治倾向、活跃社交媒体的年轻中间选民进场,种族政治再也不是我们竞争的舞台。
政策的竞争在于就业、房屋、医疗、公共交通,以及如何促进社会往上流动。
在新的选民板块中,希望联盟未必占有优势,但纳吉和阿末扎希领军的巫统,就绝对不是未来新一代的选择。
调低投票年龄和自动登记制,是马来西亚久候多时的制度改革,以巩固马来西亚的民主化。我衷心希望这次的修宪法案获得国会的支持和通过。
(国防部副部长刘镇东于2019年7月15日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