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前,我撰写《大复兴》这本书,分析这场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危机将如何重置我们的政治、经济和公共卫生系统。
然而,当权者并没有从这场自2020年1月下旬开始爆发、至今整整18个月的新冠危机中学到什么教训。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马来西亚现在急需重新调整应对新冠危机的方式。
政府在今年1月12日宣布紧急状态时,马来西亚累计病例141,533宗,死亡人数559。截至7月8日,累计病例高达808,658宗,死亡人数5,903。
新冠病毒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不会突然消失,我们必须与它共存。
但我们也不能只是不断采取封锁措施,这只会带来包括心理健康等其他健康问题、经济停摆等更大的风险。
以下是政府需要立刻采取的5点:
一、大型筛检
18个月以来,尽管快速抗原检测试剂(RTK-Ag)更快且更便宜,卫生部总监诺希山仍坚持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试剂(RT-PCR)。虽然PCR是金标准却非常耗时间,不适合用于大型和大量的检测。令人震惊的是,截至6月底,马来西亚平均每天只能检测约 70,000 人,阳性率甚至多次超过9%。7月5日的阳性率高达9.7%,昨天7月8日的阳性率为9.4%。
减少筛检,自然就会减少确诊病例,但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确诊病例变少,是情势已经变得更好。公众知道如何解读阳性率。更重要的是,病毒不会因为少检测而消失。
通过大规模筛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管控疫情。将每个人都锁在家里并希望病毒自然消失的想法不再有效。人民对新冠疫情和无限期的封锁已经感到倦怠,国内很多领域也必须逐步开放。
在雪兰莪,州政府的抗疫特工队在过去几个月中倡导 “发现(Find)、检测(Test)、追踪(Trace)、隔离(Isolate)、支援(Support)” 这5点方面都做得相当好。
我也欣见柔佛州王储东姑依斯迈谕令州政府将严重影响人民生心理健康和破坏经济的无限期封锁,转为通过大量筛检与病毒共存的方法。柔佛州务大臣哈斯尼已承诺将会执行王储的谕令,对比联邦政府教条式的做法,这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我们必须将PCR的每日筛检数量提高到每天10万人,甚至15万人。同时,我们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增加RTK-Ag的数量,使每天的筛检总数达到30万人或更多。
我们现在应该讨论和辩论的是如何通过大量使用RTK-Ag和自我检测试剂让工厂和工作场所重新开放。例如,要求所有工厂和工作场所批量购买每套成本低于2美元的自我检测试剂、每周对工人进行三次快速抗原检测,这肯定是比无限期封锁更好的选择。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参加会议和活动前先通过简单的检测(例如呼气式测试)筛检出席人士。
二、加速疫苗接种
马来西亚政府在采购和推广疫苗接种方面的进度缓慢。无论如何,凯里宣布从7月开始将会有更多剂量的疫苗陆续送达马来西亚,而接下来的这两个月是为更多人接种疫苗的关键期。我们需要增设疫苗接种中心和提高疫苗接种量,也必须鼓励更多马来西亚人登记接种。与此同时,一旦我们的疫苗接种量提高,就应该尽快让年长者无需预约就可以直接到接种中心接种疫苗。
我们也必须动员全民,以“整体社会”的方式展开疫苗接种并对那些反疫苗者的虚假信息做出反驳。疫苗是我们对抗新冠疫情最重要的武器,在这一点上我们只许胜不许败。
三、善待弱势群体
我们当前面对的可能是几十年来最艰难的时刻,苦难是如此真切。我呼吁当局——无论是联邦、州或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警察和其他执法机构在执行任务时——应该要友善和具有同理心。各级掌权者应该将自己的任务视为在前线支援所有马来西亚人、在这严峻时期帮助所有需要的人,而不应将重点放在惩罚性措施上。
在这个背景下,雪州总警长阿尊奈迪就嘱咐他的警官帮助那些举起白旗的人,而不是将他们视为闹事者。举白旗运动清楚地表明人们正迅速失去希望并迫切需要援助。如果我们无法处理好民众的集体绝望,我担心会随时引发社会动荡和粮食骚乱。
为了避免爆发新感染群,囚犯和难民也必须接种疫苗。如果内政部长韩沙再努丁和移民局继续威胁要逮捕难民和无证移民,他们绝无可能自愿出来接种疫苗。病毒不分国籍,唯有全部生活在马来西亚这篇土地上的人民都接种疫苗后,我们才能实现群体免疫。我们也迫切需要解决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才可以避免监狱感染群再次爆发。
四、“整体政府”和“整体社会”式全民动员
国盟政府的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做什么、阿兹敏与依斯迈沙比里的意气之争、他们之间的后门与前门之争等等,都是干扰我们抗疫的因素。
政府不能再让卫生部充作主导部门,然后放任各部门各自为政。反之,卫生部应该是一个相互配合、步伐一致的政府中的单位之一。政府宣布任何决策前,各部门就应该先完成协调工作。
公众对部长们的意气之争与各部门的各自为政,如国际贸工部与国家安全委员会之间的纷争不感兴趣。他们只想知道政府所做的决定会如何影响大家接下来的生活。
联邦政府需要学会将各州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敌人。卫生部早前不与雪兰莪州政府分享详细的新冠疫情数据的决定令人遗憾。国家安全理事会和新任副首相依斯迈沙比里罔顾各州的参与也是不幸和非必要的。各州应有权决定州内的封锁措施和其它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决定,而不是听任联邦政府单方面做出的武断决定。
私人诊所和私人医院本应成为马来西亚自2020年3月以来抗疫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幸的是,卫生部一直倾向于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必须马上纠正这个情况。
政府也应该在社区里召集意见领袖,如教师、宗教师和牧师等,除了可以打击假消息,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可以鼓励和带领他们的学生和信众登记接种疫苗、遵守 SOP。他们的参与将有助于在危机时期,建立社区里的集体意识和信任感。
五、从救济到就业
就业需要成为我们的讨论核心。
在这个特殊时期,派发食物篮协助疫情下陷困的民众至关重要。但是福利必须与就业相辅相成。摆脱卫生和经济危机的长期出路是为那些在危机中失去工作的人提供有尊严的工作。
自疫情肆虐以来,许多行业已经崩溃,尤其是航空、旅游、酒店和零售业。其他行业的许多公司也相继面临倒闭,让许多人失去工作。
政府必须作为表率,率先创造就业机会,接着是官联公司和私人企业再仿效。 如果各级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投入财政资源,创造日薪不超过100令吉的临时岗位,我们就能够帮助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维持生计。
为了有效抗疫,我们需要大量人员追踪病例的接触者,各地疫苗中心也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另外,政府也可以雇佣许多工人来帮助清理和美化城市、维修或提升公共基本设施等。接下来,要减低新冠病毒的传播,我们有必要改善建筑物的通风系统。同样,使用太阳能和节能设备等绿色技术来改造建筑物,也有助于马来西亚应对气候变化。要做到这些,在全国范围内就需要许多工人。
关键在于,我们不仅要提供食物篮,更要提供就业机会。
总结
马来西亚急需重置我们应对新冠疫情的方针。我们绝不能让局势进一步恶化。我们现在就必须摆脱教条式的思维方式。
马来西亚需要进行大规模筛检、加速疫苗接种、友善和具同理心、全民动员,并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帮助数百万人维持生计。
有人说过,人不能重复做着同样的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我们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来改善现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