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致胜联盟模式迈向第16届大选

团结政府必须赢得至少五成马来人的支持,并巩固现有的非马来人支持,让选民不会转向国盟,才能在下届大选取得令人信服的胜利。

“致胜联盟”(winning coalition)是美国政治术语,指想要赢得政权的势力,整合社会不同的力量,联合致胜。

团结政府要以“马来西亚国族”为本,即以马来西亚人的公民身份对这个国家的关心与热爱,彼此不分种族和宗教,共同推动国家进步。清楚的国族认同,是凝聚过半马来人和大部分非马来人的关键。

我在澳洲国立大学的荣誉学士论文就是撰写伊斯兰党1999至2004年间的党内政治。论文导师John Funston博士是马来政治专家,他当时第一件事就提醒我不能咬定马来选民是铁板一块。自1955年以来的每届选举,即使巫统权势再强大,伊斯兰党始终能固定斩获约三成的马来选票,而每当出现对巫统的不满情绪,伊斯兰党的得票都会增加。

同理,国盟所获得的选票,不一定是选民认同国盟的意识形态。反之亦然,投票给希盟或巫统的选民,可能只是因为国盟令他们感到反感。

我早前提出国盟在刚过去六州选举的成绩已经是他们靠煽动马来人情绪赢得选票的极限和“天花板/触顶”。若国盟不改变方程式,就无法走远,而团结政府将会在第16届大选取胜。

然而,若国盟成功说服超过三成的非马来选民支持,同时维持巫裔支持,他们就有机会在下届大选问鼎中央政权。想要赢得非马来选民支持,国盟就不能维持现况,一味煽动马来人情绪。

民联/希盟在2008至2022年间能持续壮大,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选民不满政府腐败和滥权还有希山幕丁高举马来短剑、巫统向右倾而转向反对党。当时,巫统试图透过煽动族群情绪,尤其是抹黑行动党来保住政权。

如今,随着巫统加入团结政府,国盟不但取代希盟成为“反贪”代言人,还同时煽动马来人对非马来人的愤怒。

自2008年很长的一段时间,马来西亚的选举一直以负面竞选为主。很多时候,选民会因为不满及厌恶某个领袖,而把票投给其对手。几乎没有人相信选民会被正面的竞选论述说服。

事实上,希盟支持者不可能一直指望像1MDB的重大丑闻重现,让民众在选举中同仇敌忾。同时,巫统的支持者也还没有适应过去被他们抹黑的行动党,如今成为合作伙伴,国盟支持者则必须看清他们不能只靠巫统和行动党或以种族政治立足。这是对所有政党来说残酷的现实。

选举从来不只是理性的,也充斥着情绪,但它不能只是贩卖恐惧,更重要的是要有希望。团结政府需要转变思维,不能以“国盟比较糟糕,选民就会投给希盟”的方式取胜,而是要成为受各族人民广泛接受的政治联盟,从而赢得选举。

说服多数马来西亚人接受马来西亚国族的概念,就能为团结政府带来最大的支持。团结政府的最终目标是要联合建国。

回顾过去的15届选举,联盟/国阵在1964年、1974年、1982年、1995年和2004年的大选中都分别赢得每个族群中超过五成的支持而大幅度胜出。

1964年大选,在印尼对抗政策和冷战的背景下,国人团结一心,通过选票支持执政党联盟。1974年大选,经历了513事件和联盟收编大多数反对党成立国阵后,执政党再次获得巨大的胜利。1982年和2004年的大选中,执政联盟因为推出新首相人选、承诺改革,也都获得漂亮的成绩。好几年的经济起飞和“马来西亚国族”带来的种族和谐,让国阵在1995年大选获得他们史上最佳成绩、一举拿下65%的选票。

来到2023年,由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正处于二次建国的最佳契机。安华过去25年来充满荆棘和泪水的斗争,与马来西亚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经济起飞后逐渐衰弱的时期重叠。

过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今都成为现实。政敌合作、希盟与国阵结合、加上砂拉越政党联盟和沙巴人民联盟组建团结政府,诚属奇谈。

一句话,团结政府要以国人期许更美好未来、期望孩子辈生活更好的良好愿望、以及大家对国家兴旺的盼望为基础,开创新的时代。第16届大选的致胜联盟要以马来西亚国族论述和小市民的经济议程,逐步整合支持力量,创造选举胜利。

刘镇东

分享此文章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二次起飞

如果安华首相领导的团结政府在经济思维上带领国人大胆突破,并且…
点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