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州作为政治前线

柔佛作为政治前线2013年大选的其中一个重大的意义是,国阵不复拥有堡垒区或定存州。其中,民联在柔佛州的突破,是终结国阵政治与经济模式的开始。若能够赢下柔佛,民联就能执政全国。然而,民联需要开发本身的政治与经济论述,才能取代国阵的柔佛模式。

柔佛是国阵模式最精致的安排。独立以来,联盟(国阵前身)模式是表面的各族精英共治。自1970年代,国阵能维持柔佛模式,因为巫统一般可以获得6成以上的巫裔选票,2008年以前国阵可以斩获至少4成的华裔选票。

尤其是在2003年选区划分以后,大部分柔佛州国会选区成为多元族群混合区。在26个国会选区当中,有18个议席拥有不到6成马来选民,意即另有4成或以上选民是非马来人。

2003年的选区划分,背后脉络是因为马来选民在1999年不支持巫统,但华裔选民支持国阵,因此致使大部分新划选区是混合选区。然而风水轮流转,2008年国阵在吉隆坡以北失去的半岛议席都是混合选区。

2013年初,我提出“火烧连环船”的说法,点出国阵柔佛模式的弱点,国阵有可能丢失18个多元族群国席,其中13个国席沦陷机率很高。尽管民联在505大选只赢了5个国席,但国阵赢得的其中8个席位在扣除军警票后,只以微差赢得,这包括昔加末、士基央、拉美士、礼让、麻坡、地不佬、巴西古当、蒲莱等国席。

柔佛国阵选后的困境是支持率大幅下滑,所获的马来选票没超过6成,华裔支持率则跌破两成,同时没获得过半印裔选票。

以巫统目前继续在族群政治上走偏锋的趋势来看,非马来人的选票不会大幅回流国阵。巫统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住马来小市民和非精英选票。巫统已经渐渐被视为维护政治精英与朋党的利益集团,与小市民的生活脱节,甚至压榨小市民的生活品质。

未来数年的选民结构,将有两个大趋势。

第一,来届大选,全国新选民可能高达600万人。2008年的总选民人数约1千万人,2013年共有1600余万人满21岁,总选民人数1300余万人。每年新增适龄人口50-60万人,加上原本已经适龄但尚未登记的人口,新选民可达600万人。

第二,新选民当中,马来选民占三分之二以上比例,反映马哈迪上台所推行的人口政策。

越多马来新选民,越会让巫统和国阵头痛;越多非精英,就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社会机制,自然会有更多不满的声音。

民联在当今涨风和民怨很深的时刻,应提出如何同时协助非马来人占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与马来人占大多数的半城乡劳动人口。同时,也要在新的愿景当中,理解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人,特别是柔佛子民的期许与愿望。

我对柔佛政治与经济出路的初步理解包括以下数点:

第一,2008年是非马来人海啸,2013年是城市海啸,来届大选海啸震央在半城乡。我不同意本届大选民联输掉乡区的论述。真正的乡区,早已被巫统和伊斯兰党瓜分。民联以微差在全国输掉的选区,多在半城乡国席,在柔佛尤其如此。

第二,2013年选举, 民联经振林山之役, 已经在柔南都会地区取得突破。来届大选,柔佛的主战场在柔中与柔北。如何提出二线城市和乡镇的新愿景,如何通过改善火车等交通服务、城镇之间的连接,将决定民联在半城乡议席的成败。

第三、联邦和柔佛州政府的经济政策只专注于以房地产为主的伊斯干达特区,忽略了柔中与柔北。房地产过热将导致经济泡沫爆裂的风险,而专注房地产发展意味着柔南的小市民,就算特区就在眼前,也没有得到实质好处。

第四、农业和种植业在幅员辽阔的柔佛占相当大的比例,民联必须提出农业的产业升级的想法。对国阵不利的是,国际棕油价格是众多小园主的政治风向球,未来两年棕油价下跌的可能大于上涨。

第五、2013年各族中产阶级支持民联,但马来中下阶层,特别是住在半城乡地区,对民联的支持率还有待改善。民联必须理解和全面地通过为中下阶层,寻找经济出路。真正的长久之计,是全面协助以非马来人占大多数的中小型制造业提升和转型,减少依赖外劳,全面提升本国员工,带来整体经济高技术、高生产力、高工资的良性循环。

后505的政治需要更全面的经济论述支撑,也需要超越现有的格局,看到新的挑战与机会。作为未来最重要的政治前线,柔佛州更需要全盘的思考和经营。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