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浆饭经济学

Nasi Lemak economic

如果大家都因为拮据而不消费,卖东西的就会收盘,厂家也因此没有订单无法开工,而替零售商、厂家和之间的产业链打工的,就不会有工作。然而,这看起来简单的供求理论,却在这个以蕹菜为核心思考的国家,变得艰涩难懂。

于是出现蕹菜论和吃冷冻鱼之说,还有多名副部长夫人倾囊相授省钱之道,包括:新鲜鱼比较贵,所以吃冷冻鱼;自己在家煮,省下外出吃饭的开支;以及自己在家种菜,省下买菜钱。蕹菜会自己长,不必打理,又更强了。

简单来说,就是叫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家庭,在已经非常有限的食物开支单上,继续砍下去,每餐多省一块几角。

但是,如果每个人减少需求,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因为抓襟见肘而想增加点收入,如此相悖的情况:需求减少,供应增加,会对总体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政府允许公用事业(特别是电费和交通相关开支)涨价(所谓的削减津贴),同时面对马币币值下跌而引起的通膨,很多人手上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少。通货膨胀的导因,主要是政府紧缩政策和币值下滑同步发生的结果。官方却在急于寻找代罪者,例如所谓“向中间商宣战”就是个极为可笑的无聊戏码。

在乡村,如果人们手上的现金不够,自己种菜、蓄养鸡鸭等自供自给的经济行为是最直接了当的选择。

然而生活在城市,住在组屋、廉价屋、贫民木屋区的城市人,种菜养鸡并不怎么实际。城市的自耕农叫做小贩。当经济不景时,相当肯定的小贩人数将增加。路边买椰浆饭的档口如果越来越多,高官显要怎么吹擂经济大好,都不必相信。

当卖椰浆饭的人增加,偏偏本来经济好的时候出外上馆子吃饭的家庭,都躲起来在家里种菜和自己煮饭,如此一来,那些新加入卖椰浆饭的小贩日子怎么过?

更深层的问题是,经济好的时候,马来西亚的城市自耕农-小贩小商-相对于其他经济体已经多出很多。世界银行在其2009年报告指出,马来西亚的家庭主人(household heads)当中,35%是在“非正式行业”(informal sector)。小贩、小商到做直销乃至放贷的,都可算是非正式行业。很多人因为工字不出头,正式的工作因为非技术型外劳众多,工资被压抑,因此转而“经商”。

也因为本来已经够多的小贩小商,价格本来就不高,利润本来就不多,现在一方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更多的竞争者(新的小贩)出现,买的人少卖的人多,一来一往,结果叫做“萧条”。

在工字不出头的国度,如果连做个小贩也找不到吃的时候,就是危机的开始。这样的椰浆饭经济学,蕹菜迷们当要省思。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