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经济改革及探讨省时马新通关程序

Causeway traffic jam (edited)

民主行动党柔佛州主席暨居銮国会议员刘镇东于2014年6月20日在居銮所发表的文告:

本季国会,我向内政部质询两道问题:

一,从2008年到2013年,有多少马来西亚公民和非公民在从新山越过新柔长堤及马新第二通道到新加坡、

二,有鉴于马来西亚国民到新加坡工作人数有上升趋势,政府如何减少新柔长堤的交通阻塞现象的长短期措施。

根据内政部长拿督斯里阿末扎希的于6月16日的书面回复,我国公民和永久居民,以及非居民每日越境到新加坡的人数有上升趋势,分别从2009年的15万0893人次及6万7914人次(总计21万8807人次),跃升至2012年的22万1793人次及9万4981人次(总计31万6774人次,见附表)。

附表:马来西亚每日通往新加坡的人次

虽然2013年跨境人次稍微下跌至20万6136人次及9万1309人次(总计29万7445人次),但新马边境依然是成为全球最繁忙的通关之一。

每天平均30万人次从马来西亚前往新加坡,其中大部分是为了讨生活的各阶层马来西亚客工,而且从2009年的每天15万人次国人,到2012年的每天22万人次国人及2013年每天20万人次,显示马来西亚经济严重滞后,越来越多国人被迫到新加坡讨生活的经济现实。

通关到新加坡的国人那么多,反映出我国长期工资偏低现象,工资吃不饱饿不死,逼使国民每日舟车劳顿到对岸狮城赚取更高价值的新元。

劳力密集性工业一直扩张,加上当局允许大量廉价合法和非法外劳,资方没有诱因提升工资,让马来西亚低收入者的工资无法提升。

为了留下这批外流狮城的国人生产力,政府必须有长期规划,减少入口没有技术的廉价外劳,改善国内的工资待遇,也要协助中小型企业资方机械化,以提升生产力,同时鼓励妇女就业,填补人力不足。

另外根据报导,一批新山武吉英达的马来西亚客工在5月末发起万人签名运动,要求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介入,希望新加坡移民局减低通关时间,以舒缓交通阻塞。

客工指控,由于非法闯关事件的频频发生,导致新加坡移民局严格检查过关程序,让骑摩托客工长期活在吸废气及身心疲累的状况中。有的客工甚至提早进入新加坡工作,牺牲天伦乐。而新加坡移民局在6月初表示,兀兰关卡将增加摩托车自动通关关口,以舒缓交通阻塞情况。

与狮城的同僚一样,内政部的书面答复指马来西亚移民厅在交通高峰时期,开放更多苏丹依斯干达综合大厦的通关关口,同时扩大进入马来西亚轿车交替通道(Laluan Kontra)。在在通往兀兰的苏丹依斯干达和通往大士(Tuas)的苏丹阿布巴卡综合大厦,为巴士乘客设立马来西亚自动通关系统(MACS),减少通关时间。

为了一劳永逸解决通关阻塞的问题,马新可以参照中港深圳湾通关及英法边境监管,以单一关卡(Single Border Control)完成马新两国的移民和检疫程序,省下通关时间。

虽然内政部答复, 2013年平均每天约有30万人次跨境新加坡,但佳节期间肯定有更多人来往。

当初,两国的关卡设计及通关程序没有预见如此惊人的通关人次,不胜负荷。首当其冲的是每天为了养家糊口而必须靠搭巴士、或骑摩托车往返两国的一般工作人士 。当然,为数不少的学生和旅客也被迫为了通关,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

关卡边境的通关和安检程序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基本权利,关乎国家的公共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及利益。欧盟式的无关卡国境(Borderless control)似乎短期内不会在马新两国实现。

但是,在不损害两国维护各自国土安全的权利为前提,我们还是应该从各个方面改良通关程序,让人民不需要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没有生产力的通关队伍上。

根据报道,马新两国首脑在汇报马新高铁的进展时,也提及两国现有通关的问题。我呼吁,两国领袖拿出政治魄力,听取民意,加强力度赶紧把通关的时间缩短。包括探讨实施单一关卡的迫切性。

根本的问题,还是马来西亚政府要减少没有技术的外劳,协助中小型企业机械化、提升生产力,让许多往返狮城工作的国人,可以拿更体面的薪水,留在国内工作,更不必舟车劳顿及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刘镇东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