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

Anwar in UM (CN)

2014年10月27日,走在马来亚大学校园,我看到新一代的风起云涌。

我很少谈及我曾在马来亚大学亚欧研究院区域整合硕士毕业,因为只是在2005-2006年修读一年硕士课程,既读书也开始忙政治工作,对马大的感情无法与在马大全情投入生活的本科生相提并论。

这一夜,马大让我看到这个国家下一代的风起云涌,看到另一个时代的社会力。

我和友人在马大的吉隆坡校门等候,看到数百人聚集,以为大概今晚就只有这些人。人数虽不少,但也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站在校门外的,好些也是熟悉的社运脸孔。

学生推开大门。安华抵达,大家一起走进校门。这一道门,是一道心里枷锁,突然打开了。这一次集结成功,可以预见马大将再次肩负其历史使命,成为以后无数次的社会运动的大本营、起跑点。

马大校方戏剧性地阻止安华到校园演讲,又停课又停电,很滑稽地令许多校友和学生愤怒,间接促成比想象中大得多的集结。

马大校方的处理手法,反映巫统精英面对安华的心理纠结。很多巫统精英私底下都会说安华的领导模式破绽如何容易击破、他们怎样熟悉安华治理政治和人事的缺点,这是因为从纳吉、慕尤丁到任何一名巫统党最高理事会台面上的重要人物,几乎都是安华的旧部。

安华青史留名

纳吉对巫统最高理事和区部主席的掌控方式,美其名是“陪着一代领袖成长”,不好听就是吃喝玩乐、朋党裙带、主从施惠。安华却是这些领袖当中曾经被当作未来首相来膜拜,被当作一代人当中最有魅力的领袖。口里怎么说安华irrelevant,却还是想要把安华关进牢房里,也害怕安华突然煽起燎原烈火。说穿了,安华也许没有那么厉害,但是巫统的精英患上“安华恐惧症”却是事实。

校门外数百人,一踏入校园,突然在校园内等候的人群都加入了队伍。看到十数年前的我,看到上一个烈火莫熄的我们。如果没有1998年,我大概不会那么年轻就走上全职政治工作的路。1998年,我只有21岁。这一夜,我一路走,看到许许多多20出头的青年学子。

安华说他不流亡,因为其他为烈火莫熄、为民联、为民主运动努力的小角色没得流亡。他留下来,面对对他残酷的糟蹋,作为他对马来西亚民主的小小贡献。2012年1月的判决前,他在民联理事会告诉我们他不流亡,今年三月判决后次日,他告诉我,他不流亡。

每一次,安华说他不流亡,我都在想,安华对这个国家,用了自己的躯体,不向暴政屈服,那一份人性的光辉,就足以青史留名,照耀下一代的风起云涌。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Articles

Harmonising ESG practices

In the 1970s, Milton Friedman talked about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 He argued that a corporation had only one purpose — to make profits for its shareholders. For over…
Read More